壹、園地選擇
選擇園址要不但考慮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還要考慮社會經濟狀況、交通因素,以達到最佳產量和最佳經濟效益。 選擇光照充足,背風向陽,排水良好的平地和緩坡地(坡度要求15°以下),要求土層厚度40厘米以上、土壤腐殖質多、濕潤且排水條件好的砂質土是理想的園址。幹燥的砂地和沼澤地、鹽漬土或黏重土壤,均不宜建立榛園。保證水分供應是建榛園不可缺少的條件。
二、園地規劃
大榛子果園規劃主要包括小區的劃分,根據地勢及栽培面積的大小劃分小區,以便於管理為原則,1~3平方厘米為壹個小區,小區用道路隔開,道路設主幹道和園內支路,以方便通過運輸車輛為準。排灌系統要與道路想結合,壹減少占地。防護林的設置,主風方向防護林5~8行,其余為3~5行,栽植小區的四周均應有防護林。
三、栽植密度與方式
1、大榛子樹的栽植密度與栽培品種、樹形、栽植方式、土壤肥力及地勢有關。無論雜交榛還是歐洲榛,其栽培方式均可采用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栽植。
2、品種選擇和授粉樹配置大榛子樹為異花授粉植物,建園時應配置授粉樹。在目前尚未選出固定授粉樹品種的情況下,建園時,每個園地或小區可選3~4個品種,相間栽植,壹般選花期相同或相近的品種,每個品種栽3~5行,各品種相間栽植可以互相授粉。榛樹花粉有效期距離為18米以內,因此如果單獨配置授粉樹,應按主栽品種4~5行,授粉樹1行的比例栽植,即刻滿足授粉的要求。
四、大榛子栽植技術
(1)栽植時期為提高成活率,無論是平歐雜種榛還是歐洲榛,均提倡春季栽植。華北地區可適當提前至3月下旬。黃河—長江流域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最遲不能超過3月中旬。總之,榛樹栽植必須在萌芽前結束。如果苗木已經萌芽再定植,成活率降低。
(2)栽植方法栽前應檢查定植穴的土壤濕度,濕度適宜即可栽植,如果有立即灌水條件的,土壤稍幹也可栽植。栽植深度:根系不能埋土過深或過淺,要在栽植後根際處與地面平或略低於地面5厘米。以根際以上埋土深度6~10厘米為宜。栽植:按品種栽植計劃將苗木放入定植穴內,使根系舒展,同時註意矯正位置,前後左右對直,然後填入濕土。當根系填至壹半時,將苗輕輕向上提,邊填土邊踏實,使根系與土壤緊密結合。然後將苗木的周圍築起樹盤,其直徑達1米,便於灌水和蓄水。定植後要立即澆水,並要求灌透。水滲下後進行封土保墑,並進行地膜覆蓋樹盤,以保濕增溫,促進苗木根系的活動,提高成活率。
五、大榛子果園種植管理
(壹) 整形修剪
1、整形 大榛子生產中采用的栽培樹形主要有少幹叢狀形和單幹型。
(1)少壯叢幹形留3至4個基生枝做主枝,並斜生伸向不同方向。主枝上著生側枝,側枝上著生副側枝、營養枝和結果母枝。整體形成自然開心樹形,樹高3~5米。
(2)單幹形此種樹形保留壹個主幹,幹高40~60厘米,在樹幹上選留3~4個分布均勻的主枝,主枝上選留側枝,側枝上著生副側枝和結果母枝。形成矮主幹,上部為自然開心型樹冠。
2、修剪不同樹齡的大榛子樹,其修剪措施不同。壹般未結果幼樹和結果初期者應以擴大樹冠為主。對各側枝的延長枝進行短截,大約剪掉其長度的1/3。並註意調整開張角度,對於過長的延長枝應中度短截,以防止其下部“光桿”現象。內膛小枝不剪。盛果期樹各主枝的延長枝要輕剪,剪其長度的1/3或1/2,促進新枝的發生。對於樹冠內膛小枝,除了細弱枝、病蟲枝、下垂枝需剪掉外,其余短枝壹律不剪,留做結果母枝。為了增加花芽量,提高產量,對於中庸枝、短枝不修剪,只輕短截各主側枝的延長枝。反之,為了促進強壯枝生長,恢復樹勢,則應重剪發育枝,短截部分中庸枝以減少開花量。
(二)大榛子的土壤管理 土壤直接關系到榛樹的生長發育和結實,其方法包括:深翻擴穴、耕作、間作、松土與除草、清耕法、生草法等。
(三)施肥
1、施肥時期
(1)秋施基肥從秋季果實采集後至土壤解凍前(9~10月)施入有機肥料,以糞肥、堆肥、綠肥為主是較長時間供給樹體多種養分的基礎肥料。同時加入適當的氮磷鉀復合肥。
(2)追肥 大榛子樹每年追肥1~2次:第壹次5月下旬至6月上旬,此時正值果實子房膨大期和新梢生長期;第二次7月上旬至中旬,因6月上旬至7月上旬為堅果發育迅速及花芽開始分化期。此時追肥對果實生長發育、花芽分化、枝條充實極為重要。另外,根據樹體生長發育的需要亦可葉面噴肥。
2、施肥量要根據樹齡、灌叢大小、土壤肥沃程度以及肥料種類而定,壹般施基肥量2~3年樹,每株施糞肥7~10kg,4~5年生樹株施30~40kg,6~7年生每株施有機肥50~60kg,以後隨樹齡的和產量的增加可適當多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