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怒江水電基地的怒江

怒江水電基地的怒江

怒江,古稱黑水,漢代稱瀘水,是雲南省三大國際河流之壹,位於東經91°08′~100°15′和北緯23°05′~32°48′之間。它發源於青藏邊境唐古拉山南麓,由西北向東南斜貫西藏自治區東部,入雲南省折向南流,經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保山地區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註入緬甸後改稱薩爾溫江,流經緬甸、泰國,在緬甸的毛淡棉附近流入印度洋。

怒江從河源至入海口全長3240公裏,中國部分2013公裏,天然落差4848米,平均比降2.4‰,雲南段長650公裏;總流域面積32.5萬平方公裏,中國部分13.78萬平方公裏;徑流總量約700億立方米,省內流域面積3.35萬平方公裏,占雲南省面積8.7%,河道長約619公裏,天然落差1131米,平均比降1.827‰。上遊除高大雪峰外山勢平緩,河谷平淺,湖沼廣布,中遊處橫斷山區,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兩岸支流大多垂直入江,幹支流構成羽狀水系。水量以雨水補給為主,大部分集中在夏季,多年變化不大,水力資源豐富。 怒江流域上下遊氣候變化較大,上遊北部長冬無夏,下遊則是長夏無冬。怒江流域為季風氣候區,5~10月雨季主要受西南季風控制,也受東南季風影響,水汽充沛,降雨集中。降水量由北向南增加,由西向東減少。怒江進入雨季後降雨連綿不斷。

怒江徑流主要來源於降雨,其次為上遊的融雪補給。受流域內地形地貌的影響,徑流的補給方式在全流域內存在較大差異,上遊區雪山融水、降雨和地下水補給並重;中遊區以降雨補給為主,有少量的融雪補給,是流域內降雨量最大的地區;下遊區則全部為降雨補給。怒江流域的徑流年際變化較小,年內變化較大,汛期6~10月的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74.2%,而冬季枯水期(12月~次年2月)的徑流量僅占全年徑流量的6.6%。

怒江幹流洪水由暴雨形成,年最大洪水流量出現在7~8月,根據道街壩站徑流資料統計,實測最大洪峰為10400立方米/秒。 怒江屬山區性河流,水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據道街壩水文站泥沙資料統計,多年平均含沙量0.61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輸沙量3301萬噸,汛期(6~9月)沙量占年沙量的89.0%。

怒江流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地形、地貌復雜,高原、高山、深谷、盆地交錯。按流域地形、地勢和氣候特征的異同,大體可分為青藏高原區、橫斷山縱谷區和雲貴高原區。怒江上遊為青藏高原區,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勢高亢、氣候寒冷幹燥。怒江從青藏高原流出後進入藏東南橫斷山縱谷區,進入滇西橫斷山區後,流向正南,西為高黎貢山,東為怒江山脈——碧羅雪山,形成高山夾江之勢,最窄處東西向寬僅21公裏,谷窄水急,兩側從高山直接註入的小支流眾多,且流程短,與幹流垂直相交形成典型的“非”型水系結構。在六庫以下為雲貴高原區,河流進入中山寬谷區,兩側山勢漸低,河谷時展時縮,沿江有平壩。

怒江中下遊所經地區位於青藏滇緬歹字型構造體系中段與滇西徑向構造體系復合部位,褶皺斷裂發育,構造復雜。根據最新出版的1:400萬《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50年超越概率10%),中遊的松塔~福貢河段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0g,地震烈度為Ⅶ度;福貢~六庫河段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g,地震烈度為Ⅶ度;下遊河段(六庫以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20g~0.30g,地震烈度為Ⅷ度。 怒江流域內自然資源豐富。水能資源豐富且開發條件較好,其中雲南省境內可開發的水電站裝機容量為17988.1兆瓦,約占全省的17.6%;礦產資源豐富且品種多、品位較高,已初步查明有壹定儲量和開采價值的礦床有200多處,主要有鉛、鋅、銀、銅、錫等;森林資源、旅遊資源等亦較豐富。

怒江入雲南省境內後,流經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臨滄市。流域內主要聚居有僳僳族、獨龍族、藏族、彜族、傣族、景頗族和漢族等民族。由於地處邊疆、基礎條件差等原因,流域上遊地區工農業生產水平較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不少縣是國家級或省級貧困縣。下遊地區農業生產相對發達,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豆類等。熱帶經濟作物種植比重較大,主要有甘蔗、咖啡、熱帶果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