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象是地球北極地區特有的動物,分布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最北部。因此,有人親切地稱之為“土著”居民。
海象又稱海馬,是海洋中除鯨目動物之外最大的哺乳動物。頭扁平,口短而寬,鼻粗,上犬齒形成長達40厘米至90厘米的獠牙,雌雄都很大,每只重4公斤以上。在挖掘食物、攀爬巖石或攻擊敵人時,這些尖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或武器。雄性海象可以達到5米長,4噸重。海象的後肢可以向前彎曲,貼在腹部下方,可以使它在陸地上靈活前進。海象也是壹種喜歡群居的動物,每個群體的數量可以從幾十只、幾百只到幾千只不等。在炎熱的夏天,它們成群結隊地遊到大陸和島嶼的岸邊,或者幹脆爬到大冰山上曬太陽。海象以小魚和魷魚為食,不吃陸地上的任何食物,每天體重減輕8公斤。
海象只包含1種,生活在北冰洋。海象最引人註目的是壹對巨大的長牙,雌雄皆有,與其他翼足類動物不同。這些長牙其實是從上顎長出來的犬齒,像象牙壹樣,壹生都在長。這種牙齒是挖掘食物、攀爬巖石或攻擊敵人時不可或缺的工具或武器。海象的前腿很長,約占體長的四分之壹,後腳可以向前彎曲,所以在陸地上行走。耳朵只是沒有軟骨支撐的略厚的皮膚(類似海豹)。龐大的身軀(僅次於象鼻海豹)在冰上或海岸上壹整天睡懶覺時看似沈重,但在水中卻能快速移動。運送是在海上進行的。為了得到它們的象牙、油脂和肉,人類捕殺了很多,現存的數量很少。
海象是壹種珍稀動物,也是壹種經濟海洋動物。由於許多國家的競爭性捕獵,海象的數量正從兩三個世紀前的數百萬只急劇下降到今天的7萬只以下。海象在外表上有點像陸地上的大象。海象有著巨大而醜陋的身體,粗糙而布滿皺紋的皮膚,狹窄的眼睛和突出的犬齒。海象是遊泳好手,它在水中的表現比在陸地上靈敏得多。為了適應海洋生物,海象還可以改變身體顏色。因為海象有很強的群居習性,如果同伴受傷了,壹定會去幫忙,絕不會因為自身安全而拋棄它們,這使得人類很容易捕捉到;1972頒布的《國際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條例》已將海象列為保護對象,禁止任意捕殺。
在許多海洋動物中,海象是最好的潛水員。海象壹般能在水中遊20分鐘,潛水深度500米。單只海象可以潛入1500米的創紀錄深水層,大大超過普通軍用潛艇的最大下潛深度300米。海象潛入海底後可以在水下呆2個小時。壹旦他們需要新鮮空氣,他們可以在不減壓的情況下在3分鐘內浮出水面。
海象擁有如此驚人的潛水技能,主要得益於其極其豐富的血液。壹只2-4噸重的海象有20%的血液。而人血只占體重的7%,比海象少了近三分之二。因為海象有大量的血液和氧氣,所以它們在海洋中潛水很深很長時間也就不足為奇了。
海象習慣生活在海洋的深水區,陽光無法到達這裏。像蝙蝠和海豚壹樣,海象沒有特殊的視覺功能。它們通過聲音定位來捕獵。海象喜歡群居,很懶。它們有限的壹生中的大部分時間(據記載,海象活45年)都在睡懶覺。因此,經常可以看到數百只海象在冰面或海岸上安詳地睡覺。長期的生存鬥爭經歷讓海象時刻保持警惕。這時,有壹只海象作為守衛。壹旦發現敵人,警衛會大聲叫醒熟睡的夥伴;或者喚醒身邊長牙的同胞,依次傳遞。有時候為了防守更加周到細致,他們還會在水中安排第二個後衛。
海象看起來很重,但它很聰明。當它潛入海底尋找食物時,它巨大的牙齒被巧妙地用來挖出沈積物,同時它敏感的嘴唇和觸須也被探測和識別。當它接觸到食物時,它用牙齒咬它喜歡的蛤蜊和油螺的殼,然後吃掉它們的身體。
北方海象主要生活在美國西海岸。它有時出現在大陸海岸,有時出現在夏威夷群島。原來它們是來回漫遊的,漫遊行程因公因女而異:雄性海象漫遊約21,000公裏,雌性海象漫遊約1.9萬公裏。南海象群的漫遊路線是在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
海象是個龐然大物,但它害怕北極鯨和北極熊。北極熊可以用無窮的力量打碎自己的頭骨,然後美美地吃壹頓。當海象在水中遇到虎鯨時,雙方已經展開了妳死我活的戰鬥。這時,海象采取集體防禦的策略,奮起自衛。道高於魔,狡猾的虎鯨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在高緯度海洋中,海象是除鯨魚之外最大的哺乳動物,有人稱之為北半球的“土著”居民。19世紀,因為對海象的肆意捕殺,它被毀滅了,動物學界壹度鄭重宣布海象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或許是因為躲過大災難的幸存者在五年內繁殖力翻了壹番,海象在過去的百年間再度繁盛。如果在離舊金山100公裏的海面上有壹個只有3平方公裏的島嶼,那裏生活著13萬只海象。
海象巨大的身體、奇特的外貌和奇特的生活習性不僅讓人們感到驚訝,也讓科學家們感到困惑。它頭圓,嘴短而寬,鼻子厚,上犬齒形成長達40厘米-90厘米的獠牙,每顆重4公斤以上。雄性海象可以達到5米長,4噸重。海象的後肢可以向前彎曲,貼在小腹上,這樣它在陸地上就可以向前移動。海象是群居的,成千上萬的頭聚集在壹起。夏天來了,它們成群結隊地遊到大陸和島嶼的岸邊,或者爬到大冰山上曬太陽。
海象的視力很差,眼睛瞇得像個缺乏活力的老人。它們愛睡懶覺,壹生大部分時間都躺在冰上,也可以睡在水裏。平躺睡覺時,半個後背露出水面像壹座漂浮的小山,隨著海浪起伏。直著睡的時候,頭和肩膀都露在外面,方便呼吸。海象為什麽能直著睡?原來它的咽部有壹個氣囊。當它充滿空氣時,就像氣球壹樣懸浮在水中。海象有非常靈敏的嗅覺和聽覺。當它們睡覺時,壹只海象在周圍巡邏並保持警惕。遇到任何情況,它都會發出公牛般的叫聲,喚醒熟睡的海象,迅速逃離。海象體積龐大,但非常敏捷。他們可以在粗糙的巖石之間遊泳,穿越數百公裏的海峽!
海象的皮下有壹層大約三英寸厚的脂肪層,可以禦寒保暖。海象在陸地上的皮膚顏色和在海水中不同,因為在陸地上,血管受熱膨脹,呈棕紅色。在水中,血管冷縮,血液從皮下脂肪層擠出,增強海水的隔熱能力,所以呈白色。
長期以來,人們對海象的習性知之甚少,尤其是它對大牙的作用,這讓科學家們很困惑:如果它是壹種自衛武器,在高緯度地區,海象沒有對手,白熊對它敬而遠之。兇猛的虎鯨可能會追逐它,然而,海象永遠“走為上策”,它們絕不會用尖牙與虎鯨抗衡。那麽方方是想增加海象頭上的負荷,讓它在深水中潛水變得容易嗎?如果是這樣,這種假設不是增加了海象漂浮的難度嗎?海象有時會用它們的獠牙爬上冰山,或者用它們與情敵搏鬥,但這並不能解釋獠牙的主要用途。為了揭開這些謎團,外國科學家前往海象的故鄉哈德遜灣。
原來,獠牙正在海底拼命犁地,犁過的地方有兩條深約50厘米的犁溝。當犁過2 -3米時,海象將前肢伸向上遊,兩只前腳蹼緊閉,抱著收獲摩擦,身後拖著壹股黑色的“煙”。遊到水面時,它分散獵物,根據下沈速度不同,轉身捕捉海螺、貝類等肉類。這是多麽巧妙啊!而海象濃密堅硬的胡須也有助於它在光線不好的情況下(如“極夜”季節)準確捕捉食物。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海象都靠吃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或其他動物為生。有壹種性情特別兇猛的海象,吃海豹和海兔的屍體,甚至追船傷人。這種海象有黃色的尖牙(通常是白色的),愛斯基摩人最怕它撞上船,釀成大禍。
每年春天,海象開始遷徙。母海象分娩,然後進入交配期。剛出生的小海象體重可達40公斤,哺乳期壹個月後體重可飆升至近100公斤。到兩歲時可以達到2.5米長,500公斤重,從此開始獨立生活。公海上的大象對小海象漠不關心。在交配季節,他們只關心嫉妒和妒忌,為了戀人互相殘殺,有的死去,大部分留下許多傷痕。但難能可貴的是,壹旦與母海象分開,敵對的戀人之間以前的恩怨情仇就被完全忘記了,他們很快就組成了壹個單獨而友好的雄性群體。雖然母海象並不像海豹壹樣視兒子為生命,但她仍然是壹個稱職的“母親”。母親和兒子住在壹起,互相玩耍。“媽媽”用前鰭托住“孩子”,有時讓寶寶騎在背上,摟著她的脖子或睡在她身上。如果小海象受傷死亡,“媽媽”會千方百計把它弄進水裏安葬。有壹次,壹個愛斯基摩人在冰的邊緣殺死了壹只小海象。當他正帶著獵物離開時,突然被壹只從後面出來的母海象襲擊。當他轉身發現發生了什麽事時,母海象已經帶著小海象的屍體潛入水中。如果母海象被抓,小海象也會哭著找媽媽,在獵到船後舍不得離開。
海象還有其他的習慣。比如在陸地上,他們實行“禁食”,不吃任何東西,顯示了他們獨特的新陳代謝。公海象和母海象的體重也相差懸殊。壹只2.5米長的雌性海象體重約700公斤,是同類雄性海象體重的壹半,這在其他動物中是沒有的。海象習慣回“老家”繁殖,每胎產壹胎。他們年復壹年這樣做,從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