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筢的拼音和意思

筢的拼音和意思

筢的拼音:[pá],意思:名詞,筢子;摟柴草等的工具;多用竹制;壹端有齒。

筢,五齒筢,用以取草也。——《字匯》

拓展知識:

竹筢的編制工藝

筢是農耕時代的壹件主要的生產生活工具。這個字是壹個象形字,從這個字的組成就可以看到,它最初是由竹子制作而成的。

過去,柴草是農村燒火做飯的主要燃料。竹筢是農戶用以拾草的專用工具,家家必備。大毛竹、條子是編竹筢的主要原料。

編竹筢需20多道工序,主要有購料、鋸竹、擦竹筒、打墨、劈齒、刮齒、打麻經、合繩、結扣、生火(用谷糠)、擺齒、曲齒、鋼齒、脫扣、對墨、查拉筢、剁槽、勒筢、編筢、鉆筢、整理等。

編竹筢的主要工具有筢刀、鋸子、刮板、筢模子、軋板、墊木、墊子、筢扣等。筢刀長壹尺左右,刀柄和刀身為壹體,刀柄處收薄用竹板夾纏藤子條,後改為線布類纏緊。筢刀刀身寬約6.7厘米,有肚,厚約7.8毫米,刀刃為鈍鋒,刀背部比刀肚稍薄,呈平面。

筢刀刀肚主要用於劈竹子時將竹子撐開,操刀時刀肚能使筢齒的寬窄合適。墊子是兩塊約5~7厘米的方木,編筢時墊在邊齒下以防往下琢條子時筢齒被折斷。墊木是編筢時用來墊起筢叉子,以便於編制。軋板是編筢時將筢叉子踏牢,以便編制。

1、購料

主要是購買竹子,也稱挑竹子。竹子質量不壹,太青的較嫩,曲齒時容易蜷齒,俗稱蜷鉤。筢蜷鉤容易斷,不抗用。竹子外皮有黑點的,俗稱出了痣子,出痣子的竹子韌性差,彎不出鉤來。上好的竹子青裏帶黃,所以要挑竹子。

除了購竹子外,還要購條子。條子不能用太粗的,壹般是筷子粗細的合適,這種條子俗稱“筢條”。20世紀50年代以前壹般都用楋條,60年代後因楋條緊缺,改用楊條。

2、鋸竹

鋸竹時,竹筢匠用自制的壹種三腳架,三腳架是用丫杈樹枝的兩叉落地,丫杈處鑿壹孔,穿過壹棍木,棍木壹端落地,壹端與丫杈樹枝形成交叉被稱為“竹竿架子”,鋸竹時將竹竿放在兩個竹竿架子的交叉上。鋸竹的鋸齒細、齒小。

鋸竹時,竹筢匠不時用手指壹拿壹拿(伸開手掌,將大拇指和中指盡量在壹條直線上,二指緊貼竹筒,大拇指尖與中指尖之間的距離就是壹拿)地測量竹筒的長度,盡量把鉤子的頂端延到竹節上,這種筢鉤堅固耐磨壽命長。

沒有竹節的筢鉤被稱為“木構”,木構筢齒不耐磨。根部壹般節密以三節、三節半為壹截,中上部壹般為兩節或兩節半為壹截。根節壹般用做密筢、板筢。

3、擦竹筒

竹子鋸好後,因外皮不潔凈有竹灰、泥等,用竹瓤子或草加細沙、水擦拭後用清水洗凈。晾幹後,有的用姜黃顏色兌上壹遍色子,使竹筢外表美觀。20世紀70年代後,大集體時壹般都不擦拭竹筒,也不上顏色。

4、打墨

用毛筆在竹筒上斜畫壹道墨,這道墨必須畫壹圈,其用途是對筢齒時按著這道墨來對。

5、劈齒

筢齒,即將竹子劈成壹根根竹條,稱為筢齒。劈筢齒時使用筢刀,先用壹塊竹板作比子,設有兩個筢齒或四個筢齒的比子,目的是將筢齒的寬窄劈得均勻。

每量壹下就用筢刀輕輕地在竹筒的頂端劃壹下,以作記號,記號都是劃在筢鉤的壹端。劃好記號就將竹筒先平劈兩半,再按著記號以四個齒為壹板開始往下劈竹瓤子,因為竹子太厚不易於曲齒、編制,必須把過厚的部分劈去,又稱揭瓤子。

劈去瓤子再將竹板劈為筢齒。劈齒是力氣活,也是技術活,技術好的劈出來的筢齒寬窄均勻,厚薄合適,而且還不浪費材料。

6、刮齒

筢齒劈出來以後,因裏面和兩邊都有竹刺且厚薄不均,必須用刮板將齒刮均勻。刮板為壹把平刀,兩端打有曲鼻釘在壹木把上,刀刃下邊釘有鐵條。刮齒時鐵條掠過筢齒,刮刀將竹瓤刮平、刮細。

7、打麻經

用撥錘子將麻皮打成經繩,其粗細1.5厘米左右。經繩有兩種用途,壹是用來勒筢;二是兩股經繩合起來結筢扣。

8、合繩

即將兩股麻經合起來成繩。

9、結扣

即結筢扣,壹般在搟面杖上結,在粗細適中的搟面杖上結好扣,擼下來即可,也可用其他粗細合適的棍棒作繩扣模具。

10、生火

過去曲齒壹般用谷糠,多在明間的正北部位平鋪幾個土墼作為擋,在土墼的南邊整齊地堆好谷糠,都是用木板整理整齊,壓緊。然後將竹瓤子撒在谷糠上點燃,使谷糠慢慢暗燃。

11、擺齒

谷糠點燃後,將竹瓤子灰清理掉,開始擺齒。擺齒時,齒與齒之間間隔壹指多,便於曲齒人用手去拿筢齒,不至於在拿齒時蹭著相鄰的筢齒。

12、曲齒

將劈成的竹條壹端彎曲成鉤,叫曲齒。曲齒時,壹人曲齒,壹般由男人操作;壹人擺齒,由女人或孩子擺齒。曲齒者壹手拿筢齒模子(也叫筢模子),壹手往筢齒上套扣。筢齒剛從火上取下來還燙手,要迅速曲成套鉤。

13、鋼齒

把筢鉤曲成後,因為怕鉤子受潮後直鉤,因此筢匠研究將筢鉤曲成後放在谷糠火堆壹旁烘烘,俗稱“鋼齒”。鋼齒分為鋼壹個齒或兩個齒,鋼壹個齒即鋼壹個時把前面鋼的那個拿掉,壹般都是鋼壹個齒。

鋼兩個齒即烘兩個齒,鋼第三個時,拿去早鋼的那個,鋼兩個齒即鋼的時間長壹些,壹般是夏季防潮鋼兩個齒。因為鋼齒花費時間,也費事,所以壹般都不鋼齒。

14、脫扣

即把筢齒曲成或鋼好後,放在壹邊冷卻。等筢齒冷卻了,便進行脫口,倒出筢扣好用。

15、對墨

把筢扣脫去後,在靠墻的地方釘兩個橛子,橫擔壹根竹竿,把筢齒鉤掛到竹竿上,按照劈竹子前畫的墨線對起來。這樣的目的使竹筒竹節、顏色都順理起來,這樣能美觀。

16、查拉筢

即把筢齒按墨跡對好,同時將爆了竹皮的筢齒挑出來,俗稱“爆鉤”,然後按照所需要的每張筢的齒數從頭點出來為壹個筢,俗稱“筢叉子”。

筢叉子決定每張筢齒的數量,壹般大筢20~24個齒,中型筢20個齒左右,小筢16~18個齒。查拉筢數出齒後,用右邊的壹個筢齒將筢鉤挑起掛在壹邊的竹竿上,以備剁勒。

17、剁槽

即將筢叉子用竹篾子和經繩勒起來,以備編制。槽剁在什麽位置?

即以筢齒的中部為準,前面比後面長四指,也就是後面比前面短四指用鉛筆同劃兩個齒,然後把另壹個齒挪到對面為準,用尺子(竹板也可)兩點定壹線劃出壹道線,把挪過去齒還位,用筢刀剁上寬約5厘米的槽。每次用手胯拿五六個筢齒同剁。

18、勒筢

剁好槽,接著用竹篾子勒起來,這種竹篾子俗稱“勒子”。勒筢時要壹個筢齒壹個筢齒的勒,筢齒與筢齒之間要有間隙,以便於用條子編制時能穿過。竹篾子(即勒子)長約20厘米。經繩用木棍纏起來,壹個個放在盒子裏備用。勒筢時,壹般北邊按放壹木盒子,盒內盛尺子、筆、經繩等,盒子前邊放壹塊木板,準備放筢齒部位用,距離木板前約25厘米橫放壹根5厘米厚的方木或偏方木,以備將筢齒擱起來,用手好拿筢齒,勒筢時遞經繩。

19、編筢

編筢是筢匠的主要工序,編筢時用長約60~80厘米,橫斷寬約5厘米,長約7厘米兩塊小方木做墊木,兩墊木要平放,間隔寬約25厘米。編筢時將筢叉子平放到墊木上,再用壹竹板橫放兩方木上邊,因用兩腳踏著,故稱竹板為“踏板”。

用兩腳踏時成“八”字形,使勒子的前邊與前邊墊木邊沿對齊。開始編時,先編竹筢的後邊,俗稱“拉後頭”。

編後面用踏板踏著筢叉子的前面,後面壹般用4棵或6棵條子,將第壹棵條子的根部長約3厘米處穿過第壹個筢齒空,在靠近勒子的地方上折,接著再從第二個筢齒空穿過第二棵條子上折,同樣從第三個筢齒空穿過第三棵條子上折,壹般都是用三棵或兩棵條子。

然後,將第壹棵條子用手上折,向內扭折以防條斷,按平後將筢齒底下墊上筢墊子,用筢琢子擰折條子從第壹個筢齒空摁下去,條子從筢叉子地下漫過三個筢齒(如果是兩棵條子就漫過兩個筢齒),從漫過的第三個筢齒空上折,使條子靠近勒子;

接著再將第二棵條子用手向內折平,用筢琢子從第二個筢齒空擰折摁下去,從下面漫過三個筢齒,從漫過的第三個筢齒空上折靠近勒子;將第三棵條子用手拉上折摁平,從第三個筢齒空用筢琢子摁下去,下面漫過三個筢齒用手扳著筢齒上折靠近勒子。

之後,將同等數量的(三棵或兩棵)條子用鐮刀削成斜插形,長約2厘米。插進已上折的三棵條子的筢齒間隙,插完後,將這三棵條子順著已用筢琢子摁折條子再從第四、第五、第六個筢齒空摁下去,從下面漫過三個筢齒上折,這樣六棵條子順序地摁下去,折上來,直編到筢的那邊。

收邊時,最後兩個筢齒空每個可以折上兩棵條子,將最後壹棵條子拉到最後壹個筢齒空拉向後邊用腳踩著。編完這六棵或四棵條子名為“壹道”,後面除去板筢壹般都編壹道,前面編兩道。

編第二道時,用的條子要比第壹道的條子稍粗,條子粗了容易斷折,有時要用火燎壹燎。編第二道從另壹邊開始,用同樣的方法編制,只是最後收邊時,將條子反折過來別在靠外邊第壹、第二個筢齒空裏。

20、鉆筢

將竹筢編好後,用壹種較細的鉆頭將每個筢齒的末端約1.5厘米處鉆個孔,然後將筢齒等分成兩份從中間往兩邊用鐵絲串起來,形成“V”式,最後把頂部兩股鐵絲擰起來。

21、整理

筢鉆好了,串起來往往形成凸凹形,因此要整理壹下,即將條編處兩手拿著筢邊用膝蓋頂壹頂,使之平整,然後將每個筢齒用手擰正,將筢鉤整理整齊,以備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