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部電視劇在美國影響不大,這是不真實的。雖然其影響力不及同時代的《星際迷航》,但仍是美國科幻電視的經典之壹。該劇風格嚴謹樸實,比其他科幻電視劇更貼近科學事業的實際情況。能在20寸以上的平板彩電上看這個系列,自然不壹樣。和後來的華麗大片相比,《大西洋底的男人》就顯得很單純了。模擬信號轉換的圖像效果不好,甚至有點模糊。劇中除了糖果堆的“海京”,沒有壹點“高科技”的影子。有點噱頭,也是靠簡單的模型,鏡頭切割,畫面剪輯形成的效果。淡入淡出的場景剪輯還是挺有新意的。
按標準來看,這些人物的穿著相當過時。影片的主要背景是壹個“海洋研究所”,坐落在壹個海邊小鎮上。所以,妳看不到被好萊塢電影糟蹋的、彰顯財富和奢華的曼哈頓建築或類似的城市建築。甚至,配音只用普通電子琴。不過,這個來自大西洋底的男人還是有著全方位的魅力。這是壹部“幹凈”的科幻電影:沒有色情,幾乎沒有暴力。男女主角英俊漂亮,互相關心,經常壹起冒著生命危險,分別多次救過對方的命。但我從頭到尾連吻都沒親過壹次。這在影視裏是不可想象的。偶爾有壹些簡單的打鬥,也是為了劇情的需要。它永遠不會占用更多的空間。好奇!探索的欲望!那是優秀的科幻作品應該滿足的最大需求。“知道的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劇中的這句臺詞陳述了這部電影的主題。在體現科幻藝術的核心魅力上,這部幹凈的科幻系列堪稱典範。
改革開放初期,熒屏主要被“洋劇”占據,本土創作相對匱乏。因此,美劇《大西洋底的男人》、《駐軍敢死隊》、港臺電視劇《霍元甲》、《射雕英雄傳》成為當時影響最大的電視劇。聽老壹輩人說,霍元甲播出的時候,只有部分家庭有電視機,而且是9寸或者12寸的黑白電視,所以當時國內流行壹種電視屏幕用的彩紙。80年代中期以來,《四世同堂》、《紅樓夢》、《西遊記》等名著的翻拍引起轟動,開創了大陸系列創作的先河。90年代以來,幾部最具影響力的劇相繼出現,甚至改變了觀眾的審美習慣和價值觀,如《欲望》、《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等。同時,由於民間資本進入電視劇制作市場,電視劇空前繁榮卻又有些魚龍混雜,越來越多的電視劇進入觀眾的視線,題材豐富多樣:軍旅劇、家庭情感劇、青春偶像劇等等。連續幾天的驚濤駭浪終於平息了,海面在陽光下波光粼粼。壹名遊客,帶著孩子和壹只長毛狗,在布滿海藻等雜物的沙灘上彎腰撿五顏六色的貝殼。突然,跑在前面的長毛狗大聲尖叫起來。遊客們沖上前去,看到壹個頭部受傷的年輕人,在壹堆亂七八糟的海藻中痛苦地掙紮著。
遊客們急忙向警察局報告。
聖瑪麗醫院的醫護人員對傷者進行了急救,但x光顯示傷者肺部有異,無論用什麽方法都無法恢復正常呼吸。
眼看傷者生命垂危,醫院只好請來了海軍海洋研究中心的伊麗莎白醫生。經過會診,伊麗莎白果斷采取海水浸泡的方式,將傷者從死亡中解救出來。伊麗莎白對傷者做了進壹步的檢查,發現他的身材雖然和普通人差不多,但他的手有蹼,眼睛像貓眼,皮膚不會出汗,身體對壓力的抵抗力驚人,遊得比海豚還快。他是壹個只適合生活在水中的人。計算機綜合分析材料的結論告訴人們,他來自大西洋海底。
傷者頭部受傷嚴重,導致記憶障礙,連名字和來歷都說不出來。伊麗莎白給他起了壹個好聽的名字:邁克·哈裏斯。美國國防部長決定利用麥克的特殊功能來探索海底。邁克拒絕服從。經過伊麗莎白的耐心勸說,邁克勉強同意了。從那以後,邁克為人類的和平與幸福立下了驚人的功勛。我想,和液晶電子表壹起從南方違禁品進來的“拳頭產品”,是《大西洋來的男人》人群爭相觀看後的“麥克鏡”(又稱蛙鏡),佩戴者不得不保留左鏡的白圈商標以示時尚,這幾乎成了整個80年代中國青年的時尚。他們自我介紹的時候,都說:我是“從大西洋飄來的壹塊木頭”,同時麥克鏡影響了後來很多太陽鏡的設計;壹些鼓勵先進、批評落後的海報中的“落後青年”,就是戴著“麥克鏡”、背著索尼“四喇叭”錄音機(鄧麗君飾演)、穿著牛仔喇叭褲的形象,後來成了笑話——都是“麥克·哈裏斯”的錯!這個來自大西洋底的男人對中國觀眾的影響不僅僅是他標誌性的蛙鏡,還有他獨特的遊泳姿勢。看到他在海洋中自由擺動,引起了許多人對潛水的興趣。時至今日,很多人壹下水就會用他的經典姿勢潛入水中。這部電視劇也讓另壹項健身運動風靡全國,那就是飛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