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米粉是廣西地區歷史悠久的傳統小吃,基本上去過桂林的朋友都會對當地的米粉記憶猶新。桂林的粉俗稱切粉,韌性十足,細滑爽口,配上秘制的鹵水和鹵菜讓人吃後回味無窮。而且桂林米粉種類繁多,帶湯或者不帶湯的都有,基本上能滿足各類人群的胃口。不過關於桂林米粉的來歷恐怕多數朋友都是不清楚的,那這次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下桂林米粉的由來,下面就壹起來看看吧。
壹提起桂林大家的腦海中肯定會湧現出壹句俗語“桂林山水甲天下”,眾所周知,桂林的自然美景是天下聞名的。其實,除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桂林的米粉也是它能夠吸引到眾多遊客的壹大原因。桂林米粉不僅口感嫩滑爽口,各種口味類型應有盡有,而且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
那麽,桂林米粉的起源在什麽時候,又是由誰發明的呢?
這其中還是有壹個傳說可以追溯的,就是在兩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時期。當時,秦始皇發動大軍攻打百越地區,因此,要在桂林以北的區域修築靈渠,達到壹定的抵禦外敵、方便交通的作用。但是,由於當時的秦兵大多都是北方人,從小就是以面食作為主食,他們更加喜歡刀削面、拉面之類的。忽然間,到了南方,主食變成了大米,許多的將士都沒有辦法適應。
不能好好吃飯,也就沒有力氣高效率的修築靈渠了。這個時候,還是當時負責修建靈渠的官員監禦史:史祿,他想出了壹個解決的辦法。據傳他是越人,史料記載:“秦始皇遂使監祿鑿靈渠運糧,以使深入百越。”他要求隨軍的夥夫,把大米泡脹,磨漿蒸熟之後,再加入壹些必須的調味品,這樣就做成了類似面條的米粉供給給士兵們食用。
秦兵吃了之後都非常的喜歡,由此,桂林米粉也就誕生了。
那麽,這個所謂的傳說到底有沒有可信度呢,發明者到底是真是假呢?其實,綜合來看,這個傳說應該是半真半假的。
虛構的成分在哪裏呢?
因為,中國是在東漢的時候,才出現了最早的小麥面條,這比秦始皇時期晚了三百多年。而且,最開始面條的做法也很粗糙,根本不會出現拉面這種細致的加工手法。拉面或者刀削面可能是在宋朝的時候,或者更晚的明朝時期才出現的。
所以說,當時的秦兵喜歡吃刀削面和拉面,這應該是不可能的。當時,盛行的還是青銅器,加工制作還是很粗糙的,因此,秦朝的時候可能不會出現面粉這種東西。當時的人們應該只是,簡單的把小麥煮熟食用。
那麽,桂林米粉跟史祿有沒有關系呢?
根據考古專家的發現,桂林米粉比小麥面條出現的更早,所以,米粉還是有可能跟史祿有關的。我們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面條,是青海喇家遺址出現的壹碗面條。經過考古專家的研究發現,這個面條是經過黃米或者小米碾制出來的。
但是,因為當時還沒有出現圓形的轉盤石磨,所以,需要用搟面杖將其壹粒壹粒的進行碾壓。特別費工費力,所以,只有當時的官員能夠食用,這種面條也就因此沒有廣泛的普及開。大概在秦始皇統壹六國的戰國時期,這個時期的中國才開始出現了轉盤石磨。
有了這個基本的制作工具,面粉和米粉才有了真正的可以被推廣的基礎。
然而,中國人吃上米粉和面粉可能比這個時期還要晚幾百年時間。因為,石磨的發明,最初的時候,並不是用來制作面條的。大概在戰國晚期出現的石磨,它主要是用來磨豆漿和米漿的。磨出來的豆漿和米漿用來制作壹種叫做“漿水”的古代飲品,它的味道和現在的米湯差不多。
所以,石磨最初跟面粉是沒有多大關系的,只是後來,隨著漿水的出現和食用,人們對它又進行了壹個簡單的加工。隨著制作流程的完善,又經過了幾百年的時間,不斷的嘗試和探索,才有了之後我們食用的面粉。
綜合這些歷史的證據和之前的傳說,我們已經可以大致的推測出桂林米粉的起源:
應該是,秦朝修繕靈渠的士兵,把當時的漿水做為了壹種日常的飲料,然後,在轉盤石磨加工的過程中,由於高溫的影響,受熱的漿水變成了粉皮。於是,當時負責的官員就急中生智,讓廚師對粉皮進行壹些加工,這樣米粉就真正的誕生了。
由於,當時秦軍糧食轉運的樞紐在桂林,米粉也就在桂林大量的生產,這樣桂林也就成為了米粉的發源地。由此看來,桂林米粉可能不僅僅是面條的壹種仿制品,還很有可能是面條的“老祖宗”。也可能是由於米粉的發展,才出現了後來的面條。
桂林米粉到了清代和民國年間,可謂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清朝時,桂林軒榮齋的炒粉、會仙齋的鹵粉、易榮齋的湯粉,各有絕活,吸引了無數的回頭客。三齋之間不是以拆對方的臺而後快,而是互相勉勵,各出奇招。因此,“三齋打擂”的典故,至今仍令入津律樂道。
我們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傳承,吃穿住行都是文化的象征。在桂林米粉文化藝術館裏見到這樣壹段話:“桂林米粉,是世界快餐業的鼻祖;桂林米粉,是中國食文化的代表;桂林米粉,是烹調藝術的經典;桂林米粉,是民族融合的見證。”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應該學會觀察、留心學習,這樣我們才能夠不斷進步。相信下次妳再去桂林,壹定會品嘗壹下當地的米粉,了解到它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