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科幻片裏新開發的生化武器,而是壹種劇毒物質——黃曲黴素,廣泛存在於自然環境中,尤其是發黴變質的食物中。
日前,蒙牛壹批次純牛奶被檢出黃曲黴毒素M1超標140%。緊接著,廣東三種花生油也被查出黃曲黴素超標,這個略顯陌生的化學名稱闖入國人的視線。
●黃曲黴毒素具有很強的致癌性,僅壹毫克/公斤劑量就可誘發肝癌等多種器官癌。
黃曲黴毒素含量低,壹毫克/公斤,相當於壹噸糧食中有壹粒芝麻那麽大的黃曲黴毒素。
●發黴的花生、玉米壹定要丟棄,不能食用或餵給家禽家畜,因為黃曲黴毒素會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
遠離黃曲黴毒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源頭上減少黃曲黴毒素的產生,這就需要對食物進行科學的儲存。
質疑1
有多毒?
壹個體重70公斤的正常人,只要攝入20毫克黃曲黴素就會死亡。
黃曲黴毒素最引人註目的是它的急性毒性。與“已知黴菌中毒性最大”的名號相比,砒霜這種中國古代常用的毒藥只能自認失敗。
具體來說,黃曲黴毒素是壹組化學結構相似的化合物。目前,這個大家族中有12個成員,包括毒素和毒性醇,如B1、B2、G1、G2和M1。
黃曲黴毒素的毒性遠高於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機農藥,其中B1的毒性最大。B1的致死量為0.24-0.32 mg/kg體重,屬於劇毒毒物範圍。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解釋說,所謂半致死劑量,就是導致半數實驗動物死亡的劑量。按照黃曲黴毒素B1的半致死劑量計算,壹個體重70kg的正常人,只要攝入20mg黃曲黴毒素,就會死亡。
中科院廣州分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石青山介紹,黃曲黴毒素含量30-50微克/千克為低毒,50-100微克/千克為中毒,100-1000微克/千克為高毒,超過1000微克/千克為劇毒。
當人大量攝入時,可發生急性中毒,如急性肝炎、出血性壞死、肝細胞脂肪變性、膽管增生等。
1974年,印度兩個邦的200個村莊爆發黃曲黴毒素肝炎,397人患病,106人死亡。中毒患者均食用過發黴玉米,黃曲黴毒素含量高達6.25-15.6 mg/kg。
美國科學家道格拉斯·L報道,1989年,印度有74人,肯尼亞有12人死於急性黃曲黴毒素中毒。2004年,肯尼亞東部爆發黃曲黴毒素引起的肝炎,125人死亡。所有的死者都吃了發黴的玉米。
“幸運的是,黴菌產生的毒素量也很低。只有嚴重發黴的食物才可能含有大量毒素,導致急性中毒。我們擔心的是慢性毒性,甚至致癌性。”他對吉果說。
據介紹,當持續攝入少量黃曲黴毒素時,可引起慢性中毒、生長障礙、纖維性病變和纖維組織增生。主要變化為慢性肝損傷,如肝實質細胞變性、肝硬化。
暨南大學食品工程與科學系主任付亮表示,黃曲黴毒素進入人體後,主要與人體的蛋白質和DNA結合,對人體有毒性,因此可能對人體的各個器官造成傷害。因為毒素容易在肝臟堆積,所以對肝臟的傷害最大。
石青山介紹,黃曲黴毒素具有很強的致癌性,僅用1 mg/kg的劑量就可誘發肝癌、骨癌、腎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多種器官癌。要知道,1 mg/kg的黃曲黴毒素含量,只相當於1噸糧食中1顆芝麻那麽大的黃曲黴毒素。
科學家們做了很多實驗來找出黃曲黴毒素的致癌性。1964年,兩位英國科學家將含有黃曲黴素的花生混入老鼠的飼料中。他們發現,如果飼料中黃曲黴毒素的含量在0.8到4.0毫克/千克之間,80%的老鼠會患上肝癌。
此後,研究人員繼續研究黃曲黴毒素對其他動物的致癌性,發現幾乎所有受試動物在攝入壹定量的黃曲黴毒素後都會發生癌癥,包括雪貂、鴨子、老鼠、豬、羊、鱒魚和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