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國的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中國的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作為壹種食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宋代,壹種新穎的元宵節食物在民間流行。這種食物最初被稱為“漂浮的紫苑”,後來被稱為“元宵”,商人也稱它為“元寶”。元宵裏有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皮、核桃仁、堅果、棗泥等。餡球成型後卷成糯米粉,而糯米粉是先把餃子做成皮,再包餃子,完全不壹樣。元宵可以是葷的,也可以是素的,口味不同。可以煲湯、油炸、清蒸,寓意大團圓。

2.小心燈

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明太祖倡導佛教時,正逢蔡_從印度歸依佛教,說是印度正月十五,僧人聚集朝貢舍利,是參加佛教的吉日。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教,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宮殿和寺院裏點燈籠,以示佛祖。從此,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從只在宮廷舉行流傳到民間。即正月十五,無論士紳還是百姓,都掛燈,城鄉徹夜燈火通明。

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壹個前所未有的燈籠市場。當時的首都長安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百萬人口城市,社會富裕。在皇帝的親自倡議下,元宵節越辦越豪華。中唐以後,它已經發展成為壹種全國性的狂歡節。唐玄宗開元盛世(公元685-762年),長安的燈籠市場非常大,有五萬盞燈籠,各種各樣的燈籠。皇帝命人做了20個巨型燈籠建築,高度150尺,金碧輝煌,蔚為壯觀。

宋代的元宵節在規模和夢幻燈光上都優於唐代,活動更加民俗化,民族特色更強。此後,元宵節不斷發展,元宵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元宵節是上元前後各壹天,宋代是十六後加兩天,明代是初八到十八延長到十天。

清朝滿人入主中原,朝廷不再舉辦燈會,但民間燈會依然壯觀。日期被縮短為五天,並持續至今。

在臺灣省,燈籠有光明和優雅的含義,點亮它們意味著照亮未來。臺灣燈籠和恩的諧音代表生男孩。所以過去女人會故意在燈籠下徘徊,希望“鉆到燈籠下生蛋”(也就是遊過燈籠下生男孩)。

3.解開燈籠上的謎語

猜燈謎,也叫打燈謎,是元宵節的傳統活動。燈謎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謎語。燈謎掛在燈上供人猜射,始於南宋。南宋周覓《老武林燈》記載:“以絲燈作詩,含譏畫字,藏暗語老北京俚語,逗行人。”元宵節,皇城徹夜不眠,百姓春夜賞元宵。詩和謎語寫在燈籠上,映在蠟燭上,列在通途上,稱為“燈謎”。

4.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壹個浪漫的節日。在封建傳統社會,元宵節也為未婚男女提供了相識的機會。在傳統社會裏,年輕女孩是不允許自由外出的,但是她們可以在節假日壹起出去玩。元宵花燈只是壹個交友的機會,未婚男女也可以順便給自己找對象。在元宵節期間,這也是年輕男女和他們的愛人見面的時候。

在臺灣省,還有壹個傳統習俗是,在宵夜時偷吃洋蔥或蔬菜的未婚女子會嫁個好丈夫,俗稱“偷吃洋蔥嫁個好丈夫”、“偷吃蔬菜嫁個好丈夫”。想要婚姻幸福的女孩會在元宵節的晚上在花園裏偷洋蔥或蔬菜,期望未來有壹個幸福的家庭。唐朝的元宵節也有很多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和民間少女在點燈。

歐陽修(健康檢查員)說:去年元宵節,花市燈火如晝;月亮升到柳樹上,黃昏時他和我幽會。辛棄疾(玉案)寫道:許多人尋找,驀然回首,那人在昏黃的燈光下。是描寫宵夜的場景,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在元宵節相遇,壹見鐘情。《夜宵》第二回中樂昌官文與徐德言在元宵節做愛,《春燈謎》中於與英娘在元宵節做愛。所以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5、遠離壹切疾病

除了慶祝元宵節,還有宗教活動。也就是大部分參與者都是女性。他們結伴而行或靠墻而行,或過橋走過郊區,為的是驅走疾病,消除災難。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在許多地方,節日期間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跳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6.正月十五元宵節,有壹些鮮為人知的民俗活動已經失傳。這裏有兩三個。古代有“七祭”在祭祀門口和祭祀戶,是其中的兩個。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枝放在門上方,把壹雙筷子放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或者直接把酒和肉放在門前。

7.壹只只老鼠

這個活動主要針對養蠶家庭。因為老鼠經常在晚上大面積吃蠶,所以據說在正月十五給老鼠餵米粥,老鼠就可以不吃蠶了。結果這些人在正月十五煮了壹大鍋黏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了壹層肉。他們把粥盛在碗裏,放在老鼠出沒的天花板、墻角、嘴邊,詛咒老鼠們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8.英子谷

子固是民間傳說中善良可憐的女孩。正月十五,子固窮死。人們同情她,懷念她,有的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子姑”的習俗。每天晚上,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綁上真人大小的紫色大媽畫像。女人們已經站在子谷經常工作的廁所、豬圈、廚房旁迎接她,像姐妹壹樣握著她的手,對她說著甜言蜜語,流著淚安慰她。這個場景非常生動,真實地反映了善良、誠實和同情弱者的勞動人民的思想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