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會喝酒的人跟白酒旁邊放白水沒有任何關系,因為本身“會喝酒”這個詞本身在不同場景下就有不同的意思,比如在酒局上,只要是喝酒的人都是會喝酒的人,而在就文化館裏,會喝酒的人是指能夠會品酒的人,而在自家裏,會喝酒的人是指經常喝酒但不過量,不影響自己身體 健康 的人,等等,不同場景不同意思,這是壹個問題。
下面說‘白水’的問題,為什麽白酒旁邊要放白水呢?我來解釋壹下原因。
1、潤燥
和白酒的人都知道,白酒越喝越容易口幹舌燥,因為白酒在身體內代謝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和氧氣,而旁邊放壹杯白水,可以在喝酒過程中不時的喝點白水,緩解口渴的問題。
2、解酒
喝白酒的時候喝水可以不斷地稀釋胃中和血壓中酒精的濃度,減少酒精對大腦的刺激,加速腎臟代謝,將更多的酒精隨著尿液排出體外。
3、作弊
在酒局上經過主陪、副陪、主賓、副賓等多輪敬酒下來,往往會存在酒量不行的情況,特別是這個時候大家都喝的七八分醉,這是妳用白酒旁邊的白水代替白酒以假亂真別人壹般也不會發現。
4、禮貌
如果實在喝不下酒了,又不能作弊,他人再給妳敬酒,這時可以用旁邊的白水以水代酒表是歉意。
5、品酒
這是我認為的真正懂白酒的人,他們在品酒的時候旁邊會準備白水,在每喝完壹種白酒之後用白水來漱口,再品下壹種白酒,保持口感的純凈。
這就是白酒旁邊放白水的原因,與是不是真正會喝酒沒有太大關系。您覺得呢?
會喝酒的人,旁邊會放上壹杯“白水”,且最好是“溫的白水”最好的滿足溫度達到40左右的溫度,那麽這壹杯“溫白水”就有太多學問在裏面:
第壹點:先潤“喉嚨”“食道”。
中國傳統的白酒壹般特指有52度的酒精度的才算,真正“會喝酒的人”不會選擇低於52度的白酒。我本人由於經常跟老頭喝酒,我25歲以後我就不喝低度白酒,不喝帶有“甜味”的白酒。 高度酒在第壹口的時候,容易傷到“喉嚨”“食道”。溫開水潤了以後,第壹口酒下去,能更純的領略酒的魅力。
第二:“白水”是稀釋高度酒用的,保護腸胃:
喝酒的時候,難免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覺。喝多容易上頭,傷胃,酒後發酒瘋。“白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敬完酒,馬上壹小口白水下肚,可以起到“稀釋”酒精的作用,保護“胃粘膜”,稀釋的酒在胃裏,讓人舒服。 我們既可以品嘗美酒,還減少身體的傷害。
第三:減少“酒氣”方便與人交談:
為什麽在第壹個問題的時候,壹定要提到“喝酒不爭”。喝酒時經常喝多時講話壹句比壹句大聲,容易發生“爭吵”。做到不爭壓低聲音,勢必談話時“交頭接耳”。白酒下肚“酒氣上口”,交談對方確實會很難受。 交談之前“白水”壓壹下,暫壓“酒氣”,以免“惡臭難聞”。
說到這裏很多人會問“寫問答的妳,能喝多少酒?”我58度“金門高粱”壹斤半,還可以騎自行車載人回家,不偏不飄不摔。
呵呵!
有意思的問題。
有意思就有意思在答案是:
題主所謂“真正會喝酒的人”,實際上是“真正不會喝酒的人”。
為什麽這麽說?
這需要首先討論壹下什麽叫“真正會喝酒”。
什麽叫“真正會喝酒”?
想象壹下,50年前,老李他爸,從老李他媽那裏軟磨硬泡淘出5分錢,急忙跑到村東頭的小賣部,打了半兩燒刀子,忙不叠地呷了壹小口,在嘴裏咂摸半天舍不得下咽;咽下後,嘴巴又繼續咂摸吧唧好大壹會。
這才叫“真正會喝酒”!
再不濟,至少也得喝出品酒師的風格,才能勉強叫“真正會喝酒”。
妳說說,現在還有真正會喝酒的人嗎?
或有人不服:這怎麽能叫會喝酒?
不服不要緊,我們可以以喝茶類比,現在人拿壹個保溫杯,泡上壹小撮茶末,反復沖泡喝上壹整天,能叫會喝茶嗎?
不能吧。
同理,妳用個三兩三的杯子,甚至拿壹個壹次性紙杯,倒上壹滿杯,然後“感情好,壹口悶”;再然後,端起旁邊盛滿800毫升涼白開的大海杯,牛飲壹通
——這叫“真正會喝酒”?
笑話!
在中國,啤酒、紅酒,那些根本就不能叫是酒。
說起喝酒,那必須53度以上的白酒。
喝酒,喝的除了是酒精的陶醉外,更為重要的其實是酒的“滋味”。
我們知道,白酒是典型的蒸餾酒。
所謂蒸餾酒就是使用含糖高的物質,或者含澱粉的糧食經過糖化後,在產醇酵母菌作用下,經過發酵產生乙醇;然後加熱到酒精沸點78℃以上,水沸點100℃以下進行蒸餾,蒸餾出來的稱為原酒。
為了提高酒精產量,通常需要經過多次發酵和蒸餾過程。
最後,把所有蒸餾液收集起來,放置在壹定條件下陳化釀制。
陳化後的酒就是所謂年份酒,再經過勾兌,分裝,就成了高檔白酒。
啰嗦這麽多,答主想說的是啥意思呢?
就是說,白酒,不管妳是5000塊錢壹斤的珍藏茅臺,還是50塊錢壹斤的非品牌酒,本質上都是蒸餾酒。
蒸餾酒就意味著成分幾乎只含有酒精和水;另外就是沸點低於蒸餾溫度,又高於“接酒”(蒸餾後冷卻回收蒸餾液的溫度)的壹些微量有機化合物,被稱為“同源物”。
“同源物”壹般包括像甲醇、糠醛、乙醛、乙酸乙酯、異丁醇 、2-苯基乙醇等,概括而言就是壹些雜醇、雜醛類。
這些雜醇雜醛類基本上都是毒性高於酒精的有機化合物,只不過,由於在酒中濃度很低,通常在ppm水平,因此,壹般不考慮其毒性。
壹些洋蒸餾酒品牌,比如伏特加,由於酒度很高,這些同源物的濃度也相應高壹些,因此,制造商有時候會采取其他凈化措施來去除這些雜醇雜醛,以策安全。
這些雜醇雜醛,雖然濃度很低,卻逃不過我們更靈敏的味覺和嗅覺感受器,這些物質的味道和氣味正是白酒追求的“香型”的物質基礎。
酒精本身並不呈現明顯的風味。研究發現,10%的純酒精水溶液僅有非常淡的甜味,酒精所謂的“辣”並非味道,而是乙醇激活辣椒素受體產生的熱痛覺。
也就是說,只要是白酒,無論高檔還是低檔,超過99%的成分是水和酒精,唯壹差別的僅僅不過這些濃度為ppm級別的雜質。
至於“勾兌酒”,是使用食用酒精,模擬所要模擬的香型的酒來勾兌添加相應濃度的雜醇雜醛(品牌酒的這些物質濃度數據可以經過化學分析獲得)而獲得的。
也就是說, 喝白酒,除了酒精的陶醉,喝得不過是這些雜醇雜醛的滋味。
也正是這種滋味,就使得不同品牌的酒的價格相差百倍。
明白了喝白酒喝得到底是什麽,回過頭來看,喝白酒時,旁邊放壹個大水杯,喝壹口白酒,喝半杯白水,這哪裏還能咂摸到白酒的什麽滋味。
——這能叫“真正會喝酒”?
豈有此理!
喝白酒,旁邊放壹個大水杯,如果叫會喝酒,那只能是從 健康 的角度來說。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喝酒沒有任何 健康 好處,只要沾酒就可能產生 健康 危害。
因此,滴酒不沾最 健康 。
如果迫不得已非得喝酒,邊喝酒邊喝白水,或者能起到壹定保護作用。
這是因為:
酒精是壹種潛在傷害性物質
現在已知,酒精可以激活TRPV1受體(開始也稱辣椒素受體),產生熱痛覺。
而TRPV1受體分布在傷害性初級感覺神經纖維,被激活後,不僅產生熱、痛等感覺,還通過釋放壹些神經肽產生神經源性炎癥,具有潛在危害性。
比如,如果喝高濃度酒,酒精可以直接刺激食道和胃粘膜產生充血、水腫,嚴重的呈現糜爛性炎癥,甚至產生出血。
酒精的這種潛在危害是濃度依賴性的,如果喝酒同時喝水,雖然酒的滋味被沖淡,也壹樣減輕了酒精的傷害性刺激性,對食道和胃都具有保護作用。
延緩酒精的吸收
大家都知道,喝高濃度酒更容易醉,低濃度酒不易醉。
這主要是,含有同樣酒精的不同濃度的酒的容積存在巨大差別。比如,壹瓶500毫升普通啤酒(5%)含酒精20克;如果是50度白酒,僅需要50毫升,即壹兩。
由於酒精主要在小腸吸收,小腸有理論上無限大的吸收面積,喝下去的酒精進入小腸就等於同時被吸收進入血液。
因此,胃排空對於酒精吸收的影響最為巨大。
高濃度酒更容易醉,低濃度酒不易醉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同樣酒精含量高濃度酒容積更小,更容易被排空進入小腸,更快速被吸收。
因此,邊喝酒邊喝水相當於喝低濃度酒,可以延緩酒精的吸收,延緩血液酒精濃度的升高,也就不容易喝醉。
補充水分
已知,酒精是壹種強利尿劑。
主要作用機制是抑制下丘腦分泌抗利尿激素(而不是直接刺激腎臟),產生利尿作用。這也是喝酒時容易頻繁跑廁所的原因。
酒精的利尿作用強大,因此,喝酒容易造成脫水。邊喝酒邊喝水可以及時補充水分,延緩脫水的速度。
體內水量大,酒精血液濃度也就相應低壹些,因而也可以延緩醉酒,減輕酒精帶來的其他不良感覺。
雖然作用有限,至少理論上是這樣的。
另外,由於酒精與水可以以任意濃度互溶,尿液和汗液中也含有與血漿相同濃度的酒精。因為,大量喝酒,大量排尿,理論上也可以增加酒精的消除,有利於醒酒。
雖然,作用極其有限,但同樣在理論上是這樣的。
但是,從 健康 角度,可以叫做會喝酒。
當然,如果真從 健康 角度說,滴酒不沾最 健康 。
喝酒的人都知道,剛開始壹杯白酒下肚,頓時口辣,燒胃,這時壹杯白開水剛好緩解這種不適。那為什麽說真正會喝酒的人,都會在白酒旁邊放壹杯“白水”?今天我們壹起來了解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