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作動物餅幹活動的由來及設計思路;
小班結束,孩子已經基本掌握了三角形、正方形、原型的特征。為了讓他們充分感知三個圖形的基本特征,設計了這個有趣的遊戲。整個活動貫穿遊戲,以故事引出主題,然後制作餅幹,給小動物送餅幹,讓小朋友在操作過程中鞏固對三個圖形特點的認識。
活動目標:
1,通過遊戲復習鞏固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特征,學會根據圖形特征分類。
2.初步學會相應粘貼的能力(學會用雙面膠粘貼)。
3.培養對小動物的愛。
活動準備:彩色復印紙圖形塊若幹,泡沫圖形塊若幹,小猴子公仔壹個,三種小動物(熊、松鼠、鳥)教具壹個,雙面膠壹條,三角形、正方形、圓形門各壹個,剪刀若幹。
重點和難點:
重點:鞏固對圓、正方形、三角形基本特征的理解。
難點:通過增加材料難度,引導孩子正確區分三種圖形。
活動流程:
1.隨著故事《森林中的動物》的介紹,龔童對三種圖形的特點有了認識。
老師:前幾天,小猴子很高興來到我們幼兒園參加我們的六壹活動。臨走的時候,幼兒園給了他很多好吃的三明治餅幹。小猴子把餅幹帶回大森林,給其他小動物品嘗。他們都非常喜歡它們。這些是餅幹(老師展示圖形餅幹)。
老師:這是什麽形狀的餅幹?
幼兒:三角形。
老師:三角形餅幹長什麽樣?
孩子:有三個角,三個邊。
老師:是的,這塊餅幹是什麽形狀的?
教師引導幼兒壹起畫I種圖形:壹個三角形有三個角和三條邊,圓邊是彎曲的閉合曲線;正方形有四個角和四條邊。
老師:現在森林裏有壹場盛大的宴會。我們該給他們什麽?
老師:他們喜歡餅幹。讓我們為他們做壹些餅幹。
2、運營活動:給小動物做餅幹。
(1)展示三種動物教具。
老師:讓我們看看今天有哪些動物要來參加聚會(老師壹個壹個展示三種動物)。
兒童:熊、松鼠和鳥。
老師:看他們嘴巴的形狀。他們嘴巴的形狀代表了他們喜歡吃什麽形狀的餅幹。
幼兒:熊是方形的,松鼠是圓形的,鳥是三角形的。
(2)制作小動物喜歡吃的三種形狀的餅幹。
①把桌子分成三組,分別做圓形、三角形、正方形。
②孩子自願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制作餅幹。
③幼兒操作和教師巡回指導。
老師給了孩子們兩種難度和層次不同的材料:壹種是已經畫好的三種圖形,孩子們可以直接用剪刀剪開;另壹種要求孩子自己畫,自己剪。
3.給小動物送餅幹。
(1)老師讓孩子們送餅幹。
老師:請把餅幹給我們的動物,但不要送錯了。
老師:去森林的路上有壹條小河。河上有三條不同的路線。如果妳做壹個正方形的餅幹,妳應該走過正方形的小路;如果妳做壹個三角形的餅幹,妳要走過這條河;如果妳做壹個圓餅幹,妳應該走壹條圓的路,永遠不要掉進河裏。
老師:過了河,還要鉆過山洞。還有三扇門。請想壹想:妳該走哪扇門?
(2)給小動物送餅幹。
(1)把同樣的圖案放入三條路,讓孩子送餅幹。
老師把三種形狀的泡沫塊排成三條路線,孩子們迫不及待地給小動物們送去了餅幹。壹個小孩沖過河,鉆過三角門,往鳥媽媽嘴裏送,卻沒有踩到三角泡沫塊。
老師走過去問孩子,妳剛才做了什麽形狀的餅幹?
幼兒:三角形。
老師:妳應該給哪種動物?
孩子:把它給小鳥。
老師:河上有三條小路。妳應該走哪條路?
老師:請妳看看哪條路是用和妳做的餅幹形狀壹樣的石頭鋪成的?
孩子:這個。(他指著地上的三角形小路)
這時,另壹個孩子跑過來,把餅幹隨意放進壹只動物的嘴裏,然後轉身走了。
老師:我剛剛看到妳做了壹個特別好吃的餅幹。妳能告訴我它是什麽形狀嗎?
幼兒:方。
老師:請看哪個小動物的口型和妳的餅幹壹樣?
孩子:熊。
老師:那妳為什麽把它給了那只鳥?
孩子:我非常喜歡鳥。
老師:鳥的嘴看起來是什麽形狀的?
幼兒:三角形。
老師:是的,如果妳喜歡鳥,妳應該選擇壹些它喜歡吃的餅幹,好嗎?
孩子:好的。
②把小河拼在壹起的難度逐漸加大:從把同類圖形拼在壹起,到把各種圖形混在壹起。要求孩子先發現、識別、判斷,然後才能過河。
4、個人反思:
1,活動的優點:
(1)活動的設計更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組織形式貫穿遊戲,使幼兒在教師創設的快樂遊戲情境中加深對三種圖形的區分和理解。
(2)教師可以仔細觀察每個孩子的表現,發現問題及時給予個別指導,根據孩子能力的差異靈活調整遊戲難度,滿足不同能力孩子的需求,促進每個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2.活動中的缺點:
隱性目標相對較多,讓孩子無法全面兼顧。比如小班孩子用剪刀剪圖案有點困難,影響孩子發“餅幹”的時間,進而影響主要目標的完成。
主要內容:
1.這項活動讓孩子們為小動物制作圖形餅幹。遊戲化的方式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情境性比較強。整個活動始終讓幼兒在情境遊戲中反復操作,從而復習和鞏固對三種圖形基本特征的理解。
2.老師對孩子的能力和經歷都很了解,可以看出孩子基本上都有使用雙面膠的經驗,很多孩子還是熟練的。所以老師讓孩子用雙面膠粘貼非常合適,縮短了他們送餅幹的時間。可以看出,老師們之前對孩子的經歷進行了充分的分析。
3.老師組織的每壹個環節都是嚴謹的,比如過河的時候,對孩子的要求都是明確具體的。並註意觀察,對個別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但建議老師在給小動物送餅幹時,可以提醒孩子對它們說壹句客氣話,從而有效落實社交領域的情感目標。
綜合評價:
在這次活動中,教師準備充分,材料合適且豐富,能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通過豐富多樣的材料,孩子們可以反復操作和練習,比如制作不同形狀的餅幹,給動物送餅幹,走過三種形狀的小路,鉆過三種形狀的門,找到三種不同形狀的動物的嘴餵餅幹。把教育目標和要求完全滲透到遊戲中,讓孩子在快樂中發展。
老師通過設計難度不同的層次材料和遊戲環節,滿足孩子不同層次的發展需求,比如兩種材料,即已經畫好的三種圖形,孩子可以直接用剪刀剪開;另壹種是讓孩子自己畫,自己剪,滿足不同層次孩子的需求。
建議老師直接把圖案給孩子,以縮短他們制作餅幹的時間,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選擇發送各種形狀的餅幹,這樣可以增加孩子的識別數量,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發送每個圖案的餅幹。
動物餅幹教案2目標:
感知物體的大小和數量之間的關系。
學會用數字和圖形記錄結果。
流程:
首先,給兔子做餅幹
給兔子看玩具和餅幹。兔子從小吃店買了壹盒美味的餅幹。他們是什麽樣的?(大和小)
——兔子還想吃,想讓我們幫忙再做點餅幹。
-引導孩子用模具在泥巴上壓印餅幹,看每塊泥巴能做出多少塊餅幹,並用寫數字或畫圖形(點、短線等)的方式記錄下來。).
-在操作中,老師關註孩子制作餅幹的方法,引導孩子探索如何通過蓋章制作更多的餅幹。
——從幼兒制作餅幹數量的差異,引導幼兒發現印在同樣大小“面團”上的餅幹大小和數量的關系:餅幹大,數量少;餅幹又小又多。
第二,誰做的餅幹多?
-孩子們互相交流自己做的餅幹數量,比較誰做的餅幹多,為什麽。
-找出做餅幹最多的孩子,讓他告訴我他用什麽模具,怎麽做。為什麽妳能做這麽多。
——幼兒再次嘗試制作餅幹,並對前後兩次操作的結果進行比較,找到在同壹尺寸區域上壓印餅幹的大小和數量的關系,初步獲得如何在有限的面團上有效合理地印刷餅幹的經驗和方法。
有用的學習經驗:知道物體的厚度,感知厚度的相對性。
準備:
1,3塊長寬相同厚度明顯不同的板。
2、相同長寬、不同厚度的塑料制品每個孩子3件。
活動和指南:
1.同時展示兩塊薄木板,讓孩子從各個角度觀察木板大小的異同。最後,把兩塊木頭並排放在平臺上,讓孩子說出它們的區別。在他們說壹個板子“高壹點”,壹個板子“矮壹點”之後,告訴孩子,孩子很有眼光,已經找出了區別。但是因為都太矮,所以我們不用身高,而是用粗細來區分。在木板上分別標記1和2,讓孩子說2號木板較厚,1號木板較薄。
2.再拿出壹塊板,標為3號,與2號板對比,啟發孩子說:3號板厚,2號板薄;兩兩比較三板後,引導幼兒說3號板最厚,2號板較薄,1號板最薄。
3.將木板從薄到厚分類。
4、給孩子發塑料制品,讓孩子區分其厚度,並按厚度分類。
5、根據老師的指示,給出相應的產品塑料。
動物餅幹教案3活動目標:
1.學會在遊戲情境中讀兒歌,感受兒歌的趣味性。
2.可以用動作表達兒歌的內容,體驗表演的樂趣。
活動準備:
PPT,幾個圖鍋(壹個給老師,壹個給孩子),壹個實物鍋,幾塊餅幹。
活動流程:
(1)謎語介紹。
1.有壹種動物。他有壹張尖尖的嘴和壹條細長的尾巴。他會“吱吱,吱吱”。孩子們知道這是誰嗎?今天,老師讓妳們做老鼠,我做老鼠的媽媽。
2.師幼互動,扮演鼠媽媽和小老鼠。
3.討論制作餅幹。
(2)了解和掌握兒歌的內容。
1.媽媽這裏有壹口大鍋。請聽聽媽媽做的餅幹的魔力。
老師邊做動作邊讀兒歌:小老鼠做餅幹,咕嚕咕嚕叫——啪;攪拌它,攪拌它,咕嚕咕嚕。
2.這麽香的氣味飄了出來,被其他小動物聞到了。看,誰聞到了?小狗想吃什麽口味的餅幹?狗媽媽說我們的餅幹真好吃。讓我們多做些餅幹,帶回家給小狗吃,好嗎?(《骨制餅幹論》)
3、寶寶們,我們休息壹下吧!(PPT門鈴響)餵,誰來買餅幹了?
4.原來小白兔聞到了餅幹的味道。小白兔喜歡吃的餅幹是什麽味道?
5.(PPT母雞打電話)誰來買餅幹?母雞媽媽還帶了很多草莓,我們給他做草莓餅幹吧!
(3)情境遊戲,嘗試創作兒歌。
1,小朋友通過操作平底鍋集體創作兒歌:小老鼠做餅幹,咕嚕咕嚕叫;攪拌,攪拌,咕嚕。耶!* *餅幹是做出來的。
2.交換平底鍋,做不同口味的餅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