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肝癌是癌細胞起源於肝細胞或肝內膽管上皮細胞的癌腫,為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壹。其起病隱匿,發展迅速,惡性程度高。臨床上以進行性肝大、肝區疼痛、黃疽、腹水和血清甲胎蛋白持續升高為主要表現。我國處於世界肝癌的高發病區域。本病以40~49歲年齡段發病多見,男女發病之比為2:1~5:1。
肝癌屬於中醫“積聚”、“癥瘕”病證範疇;其主證及變證又與“鼓脹”、“黃疸”、“脅痛”等病證有關。
病因與發病機制迄今尚不清楚,根據高發區流行病學調查,以下因素可能與肝癌流行有關。
1.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原發性肝癌患者中約1/3有慢性肝炎病史。肝癌患者血清中HBsAg及其他乙型病毒性肝炎標誌物高達90%以上(對照組僅約15%);在肝癌高發區HBsAg陽性者發生肝癌機會比陰性者高6~50倍;分子生物學研究顯示,我國肝癌患者中單純整合型HBV—HNA占51.5%;HBV的X基因可改變HBV感染的肝細胞的基因表達。近年來發現丙型病毒性肝炎發展成肝硬化的比例並不低於乙型病毒性肝炎。原發性肝癌合並肝硬化者占50%~90%,多為乙型病毒性肝炎後的大結性肝硬化。
2.黃曲黴毒素在肝癌高發區尤以南方以玉米為主糧地方調查提示肝癌流行可能與黃曲黴毒素對糧食的汙染有關,黃曲黴毒素B1是動物肝癌最強的致癌劑,但與人肝癌的關系迄今尚無直接證據。
3.飲用水汙染江蘇啟東飲用溝溏水者肝癌發病率為60~101/10萬,飲用井水者僅0~19/10萬,飲用地面水的發病率高。調查發現溝溏水中有壹種蘭綠藻產生藻類毒素可能有促癌作用。
4.遺傳因素在高發區肝癌有時出現家族聚集現象,尤以***同生活並有血緣關系者的肝癌罹患率高。可能與肝炎病毒垂直傳播有關,但尚待證實。
5.其他因素引起肝癌的其他致癌物質或致癌因素被疑及的尚有:亞硝胺、偶氮芥類、有機氯類農藥等化學物質;中華分支睪吸蟲,可刺激膽管上皮增生而產生膽管細胞癌。
病理
1.大體形態分型
①塊狀型:癌塊直徑在5cm以上,超過10cm者為巨塊型。
此型又可區分為單塊、多塊和融合塊狀3個亞型。腫塊邊緣可有小或散在的衛星結節。
②結節型:為大小和數目不等的癌結節,最大直徑不超過5cm。此型又可區分為單結、多結節和融合結節3個亞型。有時結節旁有細小的癌結節。
③彌漫型:癌結節較小,彌漫地分布於整個肝臟而與肝硬化不易區別。
④小癌型:單結節腫瘤直徑<3cm,或相鄰兩個癌結節直徑之和<3cm。患者無臨床癥狀,但血清AFP陽性,腫瘤切除後降至正常。
2.組織學分型
①肝細胞型:癌細胞由肝細胞發展而來,此型約占肝癌的90%。癌細胞呈多角形,核大,核仁明顯,胞質豐富。癌細胞排列成巢狀或索狀,癌巢之間有豐富的血竇。癌細胞有向血竇內生長趨勢。
②膽管細胞型:由膽管細胞發展而來。細胞呈立方或柱狀,排列成腺體。
③混合型:部分組織形態似肝細胞,部分似膽管細胞,有些癌細胞呈過渡形態。
3.轉移途徑
①血行轉移:肝內血行轉移發生最早,也最常見,可侵犯門靜脈並形成瘤栓。肝外以肺轉移率最高,還可累及腎上腺、骨、腎、腦等器官。
②淋巴轉移:局部轉移到肝門淋巴結最常見,也可轉移到主動脈旁、鎖骨上、胰、脾等處淋巴結。
③種植轉移:偶爾發生,如種植於腹膜可引起自發性腹水,女性尚可有卵巢轉移癌。
臨床表現起病常隱匿,早期缺乏典型癥狀和體征,就診者其病程大多已進入中晚期。
1.癥狀肝痛、乏力、納差、消瘦是最具特征性的臨床癥狀。
(1)肝區疼痛:最常見,間歇持續性,鈍痛或脹痛,由癌迅速生長使肝包膜繃緊所致。腫瘤侵犯膈肌,疼痛可放射至右肩或右背。向右後生長的腫瘤可致右腰疼痛。突然發生在劇烈腹痛和腹膜刺激征提示癌結節包膜下出血或向腹腔破潰。
(2)消化道癥狀:胃納減退、消化不良、惡心、嘔吐和腹瀉等,因缺乏特異性而易被忽視。
(3)乏力、消瘦、全身衰弱:晚期少數患者可呈惡病質狀態。
(4)發熱:壹般為低熱,偶達39℃以上,呈持續或午後低熱或弛張型高熱。發熱與癌腫壞死產物吸收有關。有時癌腫壓迫或侵犯膽管可並發膽道感染。
(5)轉移竈癥狀:腫瘤轉移之處有相應癥狀,有時成為發現肝癌的初現癥狀。
如轉移至肺可引起咳嗽咯血,胸膜轉移可引起胸痛和血性胸水等。
(6)其他全身癥狀:癌腫本身代謝異常或癌組織發生各種影響,引起的內分泌或代謝方面的癥狀體征稱之為伴癌綜合征,有時可先於肝癌本身的癥狀。常見的有自發性低血糖癥、紅細胞增多癥。
2.體征
(1)肝大:進行性肝大為最常見的特征性體征之壹。肝質地堅硬,表面及邊緣不規則,常呈結節狀,少數腫瘤深埋於肝實質內者則肝表面光滑,伴或不伴明顯壓痛。肝右葉膈面癌腫可使右側膈肌明顯擡高。
(2)脾大:多見於合並肝硬化與門靜脈高壓病例。門靜脈或脾靜脈內癌栓或肝癌壓迫門靜脈或脾靜脈也能引起充血性脾大。
(3)腹水:草黃色或血性,多因合並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門靜脈或肝靜脈癌栓所致。向肝表面浸潤的癌腫局部破潰糜爛或肝臟凝血功能障礙可致血性腹水。
(4)黃疸:當癌腫廣泛浸潤可引起肝細胞性黃疸;當侵犯肝內膽管或肝門淋巴結腫大壓迫膽道時,可出現阻塞黃疸。有時腫瘤壞死組織和血塊脫落入膽道引起膽道阻塞可出現梗阻黃疽。
(5)轉移竈相應體征:可有鎖骨上淋巴結腫大,可出現胸腔積液或血胸等。
臨床分期根據2001年全國肝癌會議制定的肝癌分期,可分為如下幾期。
Ⅰa期:單個腫瘤最大直徑≤3cm,無癌栓、腹腔淋巴結及無遠處轉移;肝功能分級為Child A。
Ⅰb期:單個或兩個腫瘤最大直徑之和≤5cm,在半肝,無癌栓、腹腔淋巴結及無遠處轉移;肝功能分級為Child A。
Ⅱa期:單個或兩個腫瘤最大直徑之和≤10cm,在半肝或兩個腫瘤最大直徑≤5cm,在左、右兩半肝,無癌栓、腹腔淋巴結及無遠處轉移;肝功能分級為Child A。
Ⅱb期:單個或兩個腫瘤最大直徑之和>10cm,在半肝或兩個腫瘤最大直徑>5cm,在左、右兩半肝,無癌栓、腹腔淋巴結及無遠處轉移;肝功能分級為ChildA。或腫瘤情況不論,有門靜脈分支、肝靜脈或膽管癌栓和(或)Child B。
Ⅲa期:腫瘤情況不論,有門脈主幹或下腔靜脈癌栓、腹腔淋巴結或遠處轉移之壹;肝功能分級為ChildB。
Ⅲb期:腫瘤情況不論,癌栓轉移情況不論;肝功能分級為Chil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