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親鰻的選擇與培育
目前用於養殖的親鰻是用鰻籠、發夾等捕撈工具從水庫、湖泊中捕撈的。由於黃鱔特有的性反轉現象,在100%很難區分雌雄。壹般男性體長要在40cm以上,50cm左右最好,女性體長要在25cm左右。要求親鱔肥壯,體色明黃色,小腹腫脹柔軟,卵巢輪廓明顯,腹部淺橙色,生殖孔紅色。
雌、雄親鰻按2: 1或3: 1的比例分開養殖。將親鰻池清洗消毒後,每平方米放入20-25條親鰻。蠶蛹等動物餌料人工馴化後,在養殖期間,要註意經常註入淡水,調節水質,保持水深在10-25cm,每周換水兩次,每次換水1/3,保證長期微流水有利於刺激性腺正常發育。
二、產卵和孵化
1,誘導排卵:水溫達到25-28攝氏度時,註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溶液誘導排卵,每條雌鰻註射400-500國際單位(iv),雄鰻減半。註射方式為腹腔註射,效果更好,起效時間更短。
親魚註射藥物後,雌雄親魚按2: 1或3: 1的比例配對,在產卵池45-50小時後即可產卵或擠出卵。人工授精通常先采集雌鰻(通過擠卵或剖腹),再解剖雄鰻取出精液,采用幹授精。
2.孵化管理:孵化的最佳水溫為22-28攝氏度。在最適範圍內,溫度越高,孵化率越高。壹般在25攝氏度下孵化大約需要150小時(7-8天)。初孵鰻魚苗全長12-20mm,孵化後3-4天即可放入育苗池進行特殊培育。此時,它們之間的溫差不應超過3-5攝氏度。
三、苗木培育:
待卵黃囊逐漸消失(約1周)後,將鰻鱺苗投餵浮遊動物(枝角類、橈足類和部分大型輪蟲),再與煮熟的蛋黃、豆粕混合投餵,或用蚌肉、蚯蚓、各種動物血、下腳料加工成糊狀,均勻撒入池塘,每日投餵4-6次。
第四,水質監管
鰻魚苗雖然耐汙水、耐缺氧、抗病,但在高密度集約化養殖中,必須註意水質調節,每周註水或沖洗壹次,每次換水占總池水的1/3。盛夏時節,可以在育苗池中種上磨菇、茭白、水花生或蘿蔔,起到遮陰的作用。池塘中還可投放少量泥鰍魚苗,密度為30-50尾/m2,可有效清除殘食,控制水質,防止幼鰻纏繞。
五、鰻鱺疾病的防治
預防鰻魚疾病是主要問題。鰻魚苗入池前,應對池塘進行清洗消毒,同時用3-4%的鹽水對鰻魚苗進行2-5分鐘的沐浴。壹般來說,幼鰻沒有多少疾病。
水黴菌病又稱皮膚真菌病,是由於幼鰻咬傷或敵方生物入侵,導致傷口被水黴菌感染。壹旦感染水黴菌,病鰻就會長出壹層白毛,俗稱“原毛”或“白病”。病鰻會表現出急躁,患部肌肉腐爛,食欲不振,最終消瘦死亡。雞蛋感染水黴菌也會導致雞蛋大量死亡。
預防和控制方法:
1,每立方米水用鹽400g,nah co 3 400g,全池灑化學水三天。
2.鰻魚卵用0.7ppm孔雀石綠溶液浸泡10-15分鐘,連續使用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