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切蔬菜是魯菜的壹大特色。絲切紅薯是博山美食中最具代表性的甜菜之壹,色澤金黃,外脆內糯,香甜可口。做絲切菜尤其考驗廚師的技術。到了清代,淄博流行“拉面菜”。蒲松齡在《日常民俗話·飲食篇》中描述:“北地今纏果,無不能粘糖。”博山是中國琉璃的發源地,拉絲菜的制作與博山琉璃有著密切的關系。“抽絲”和“琉璃”的制作工藝完全壹樣,只是前者是熱的,後者是冷的。白菜要趁熱鮮吃,趁熱快吃,處於不斷抽絲的狀態。
“豆腐盒子”是廣受好評的博山特色菜,在附近其他地區也廣為流傳。淄博沂源農民有十碗,第十碗是豆腐。制作博山豆腐盒,先將豆腐切成大塊,放入鍋中炸至金黃色。然後將豆腐塊上端切開做盒蓋,取出內瓤,意為“拆包”將豆腐切碎油炸,再加入幹海苔、木耳、肉餡等。並攪拌均勻作為餡料裝入豆腐盒,意為“下包”。將豆腐盒放入鍋中蒸熟,擺成寶塔狀,放在盤子裏。將胡蘿蔔丁、黃瓜丁、玉米粒用汁勾芡。豆肉香交融,醇香迷人,堪稱經典。
人參魚肚湯富有博山風味,既是當地清湯菜肴的代表,也是當地傳統宴席格局“四四席”中的大頭菜。這道菜特別擅長做幹貨,無論是原料的制作還是清湯的提取都頗具代表性。制作魚肚參雞湯時,除了魚肚和海參這兩種主料外,還要配以雞蛋湯、木耳、白切肉、玉蘭花片、清湯等輔料壹起烹制,使湯味濃郁,朗朗上口。做魚肚參湯的功夫主要花在前期準備食材上。魚肚先用油煎,然後泡水備用。蛋羹的制作更加精致。先蒸蛋黃再加入蛋清繼續蒸。蒸好後的蛋羹切成半黃半白的塊。吃的時候,把食材加熱,倒入準備好的肉湯裏。湯裏加了辣椒,吃起來酸酸微辣,海參爽滑勁道,魚肚酥Q型,蛋片香嫩,白煮肉香適口,湯頭親切。
脆皮魚鍋是博山美食的特色。用竹坯或壹次性筷子做鍋底,在鍋邊四周豎著放白菜葉。依次放入蓮藕片、大白菜、豬蹄、海帶、帶皮五花肉、大白菜、鮁魚,最後用老白菜幫忙蓋頂,不用蓋蓋子。過程中除了配料和調料,不加水。8至10小時後,將配料中的湯汁充分潷出,將沸騰的湯汁舀出。轉中火,沿著鍋邊慢慢下沈,再往鍋裏加壹勺湯。當所有的湯汁濃縮崩開的時候,正是時候,鍋裏的各種食材和調料融為壹體。博山脆皮鍋醬油色鮮亮,令人垂涎。味道鮮甜酥脆,白菜煮著看不見,肉凍形似琥珀。
“砸魚湯”在博山地區比較流行,在其他地區比較少見。想吃這道菜,先點個糖醋鯉魚。魚做好之後,骨頭和肉回鍋搗碎,用辣椒提味,用糖提鮮,打蛋花。爆出壹口酸辣魚湯,趁熱吸壹口,魚肉爽滑鮮美,湯汁酸鹹微辣,鮮美無比。
“留下來好好吃飯,逛博山。吃完博山美食,轉壹圈。博山菜以大火烹煮,食物飽滿,在北方菜系範疇中極具代表性,也為魯菜畫上濃墨重彩的壹筆。(能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