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湖北的早點,眾所周知的是武漢熱幹面,鮮有人知道襄陽牛雜面,其實這牛雜面乃是襄陽人最喜歡的早餐。跟熱幹面黏黏糊糊中裹挾著芝麻的濃香不同,它的特點是是壹辣二麻三鮮,挑起壹筷子面條嚼巴嚼巴,再吹去浮遊在面湯上的紅油,抓緊喝壹口香濃的牛骨湯,那味道絕對讓妳回味悠長。
“老板兒,給我冒壹碗二兩的牛雜面,不要豆芽兒,多放點辣椒,再加壹碗黃酒!”這壹嗓子的吶喊,正是襄陽人壹天生活的開始。襄陽的牛雜面,面是擱了堿的,但這堿並不過分,沒有苦澀,只透著面香,口感富於彈性。面需要前壹晚備好,過水用油拌好攤在大大的竹簸箕裏。第二天壹大清早,架起三口大鍋,壹鍋白湯,壹鍋牛骨湯,還有壹鍋是紅油湯。第壹口白湯鍋咕嘟咕嘟冒著泡,水汽騰騰,冉冉上升,是用來燙熟前壹天準備的面條。面條因為提前煮過,到早晨老板只需用手抄起壹團,丟到長柄的竹笊籬中,再抓壹把脆生生的綠豆芽,沈入滾滾白湯中,不慌不忙地搖晃著,手臂不動,手腕靈巧地擺動那麽幾下,不到半分鐘,便倒扣入碗;第二步就是舀壹勺第二口鍋裏濃濃的的牛骨湯;愛吃辣的市民才需要多舀壹勺這第三口鍋裏的紅湯,這紅湯是用牛油、香料、辣椒熬出來的,上面浮著紅汪汪的辣油,油中夾雜著細密的辣椒面,還飄著青青的蒜苗段,隨紅油浮動。湯鍋旁邊的臺面上總會備上兩大盆的大蔥和香菜供市民自取。
南方的冬日陰冷潮濕,清晨,天蒙蒙亮,吃壹口這熱乎的面條,辣味從舌尖直奔腹內,不壹會,全身都暖熱起來。要是覺得牛油有些糊嘴,再抿壹口清甜的黃酒,相當解膩。炎炎夏日悶熱難耐的時候,這黃酒便會被店老板提前冷藏在冰箱裏,食客們咀嚼著麻辣的面條,品味著冰涼的黃酒,這體內的大汗方才發得出來,出得也順暢淋漓。這面條打開的不只是每個人剛睡醒的味覺,更是撥開了每個人迷迷瞪瞪的心境。 老襄陽人吃面有講究,牛雜面必配黃酒,部分佐以大蒜,面條辣香,黃酒酸甜,二者相會,促進消化,相得益彰。襄陽位於中原腹地,漢水中遊,屬典型的南北過渡地帶。《三國誌》裏說古荊襄“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成為全國十大商業都會之壹,尤其在南北朝時期,既是北方流民的聚居地,又是南北互市的場所,“胡食”“漢食”也在此交匯。就如這牛雜面配黃酒,南北交融,面條又辣又麻像北方人的豪爽,黃酒微酸微甜,又如南方人的陰柔婉約。? 這牛雜面的起源是來自教門街回民吃牛羊肉的傳統,家裏有個紅白喜事,招待客人,就要吃臊子面,這其中的臊子就以牛羊肉為主,把牛羊肉加黃花、木耳、香料、八大香,熬成臊子,然後下面,再把臊子澆在面上,後來發展成窩子面在市場上出售,再後來,在窩子面基礎上,又把面改為牛雜面。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宰牛都是計劃著宰,牛宰得少,所以只能用牛雜燴臊子,八十年代以後,牛肉多了,又在牛雜面的基礎上,發展成牛肉面。短短30年,壹種家常面食從教門街到友誼街,又走到襄陽市的大街小巷,並完全改變了漢人的早餐習慣。這都源於回民從漢江碼頭上登岸,登岸的回民聚集在友誼街,以宰牛賣牛肉為業,來到襄陽的回民思念家鄉的拉面,借鑒家鄉拉面的做法。後來,普通的面條改成了長江流域各大碼頭的普遍流行的堿面。這濃香的面融合的不僅是南北的食材,更體現了不同民族間的接納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