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昨天小滿,最適合祛濕清火、泄濁氣、提高身體運作的能力

昨天小滿,最適合祛濕清火、泄濁氣、提高身體運作的能力

不知不覺就到了小滿,進入小滿時節,南方地區的降水量開始增多,雨量逐漸增多。壹片生機勃勃的樣子,少了盛夏時候的急躁,這個時候是修養身心的好機會。

21號開始,濕氣越來越明顯。脾胃 健康 的朋友沒有這麽明顯,但是脾胃虛弱的朋友就能夠感受到天氣的變化了、

當濕氣在頭皮上,那麽頭發容易出油,還容易長皮屑

當濕氣在面部,臉就容易出油,容易出現炎癥,痘痘也跟著來了。

當濕氣出現在肚子上,小腹軟軟的,都是軟肉

當濕氣出現在腳上,隔著襪子也能聞到腳臭味,腿腳也因為濕氣變得沒有力氣

想要祛濕,健脾養胃清肝火就是小滿這段時間 養生 的重點了。

3穴位+脾經

健脾祛濕:陰陵泉

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的合穴,具有補益脾氣、清熱利濕的功效。如果平時吃點東西就容易出現腹脹的情況,就要趕緊揉揉陰陵泉這個穴位;如果容易腹瀉,沒有辦法吃水果、涼拌菜等生冷食物,那就更要每天堅持按揉陰陵泉這個穴位了。

取穴方法:

位於人體的小腿 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與足三裏穴相對(或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每天按揉這個穴位5分鐘,按揉的時候稍微的酸痛感,那就證明按對了。按揉的時候需要註意酈都,不適宜過重。

排濕水:委中穴

委中穴是膀胱經上的壹個重要穴位,而膀胱經是排水的重要通道。如果這個穴位被堵住,濕氣難以從自己的身體外排除,所以平時沒事的時候多按揉、拍打、艾灸這個穴位,讓多余的濕氣順利排出,減輕脾臟的壓力。

取穴方法:

位於腘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中間,即膝蓋裏側中央(膝蓋後面的直線中間叫做委中穴)

每天按揉這個穴位5分鐘,或者拍打這個穴位5分鐘,力度要適中,不適宜過大容易傷到這個部位的腿筋

排寒濕:承山穴

承山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壹個穴位,是壹個重要的祛濕穴位,除了祛濕之外,還可通經活絡柔筋緩痙。

有些朋友在有用的時候會抽筋,因為在水中收到了寒濕之邪,這個時候按揉承山穴,會緩解疼痛感。

濕氣重得朋友,最好就是能夠艾灸這個穴位5-10分鐘,知道身體感覺到微微發熱得時候,則意味著膀胱經得陽氣被激發,正在排除濕氣,有膀胱經的協助,我們的脾臟就算是被濕氣纏住,但是也能慢慢調整過來。

取穴方法:

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就是承山穴。

拍打脾經

健脾最基本的辦法就是拍打脾經,激活脾經的活力,這樣才有助於排除濕氣。

保健方法:

從陰陵泉壹直敲打到三陰交的位置,重復36下,才能達到健脾祛濕的效果,同時還能減少腿上的贅肉。

註意事項:如果脾經瘀堵得厲害,這個穴位無論是在按揉的時候還是拍打的時候,都會明顯地感覺到疼痛,所以要堅持下去,漸漸地就會發現這樣的疼痛感會慢慢地減弱。

食療祛濕

熱邪導致肝氣郁結,以及肝火旺盛,如果置之不理,容易出現眼睛癢澀、偏頭痛、咽喉痛、失眠等癥狀,此時應該來壹碗烏梅三豆湯。

烏梅:性味酸澀平,歸肝經、脾經,有著斂肺止咳、生津止渴的作用。主要用於肺虛久咳久瀉。

三豆:三豆分別是綠豆、黑豆、黃豆。綠豆清熱,黑豆黃豆補中氣養肝木。

四種相結合,用來安撫躁動不安的肝氣,挺合適這個時候祛濕清熱的。

食材三種豆各20g 5顆烏梅,少量冰糖

做法三種豆用清水簡單沖洗,然後浸泡,水位超過豆子三個指節的位置。然後加入烏梅壹起用砂鍋熬2小時。

註意事項

通常是在不下雨,又感覺到很悶熱的時候,可以喝壹碗;

有些胃脹的時候,不要吃裏面的豆子。

不喜歡吃糖的朋友,可以適當地減少冰糖的數量,但是冰糖能補脾胃,又不會阻礙氣機運行,所以在不喜歡,放壹點點還是有好處的;

如果出現消化不良、腹瀉等情況,就要停掉,因為烏梅三豆湯偏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