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為臣綱指的是什麽1
歷史上,最先論及君臣關系的是孔子。《論語·顏淵》記敘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孔子時代,諸侯之間爭戰不斷,周室王朝的統治權力名存實亡。“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或者“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是那個時代的現實寫照。孔子在當時所說的君臣關系,就是君要盡治理國家的本分,樹立威信,讓臣民擁護妳真正成為壹國之君,這樣臣才能盡心盡力地發揮作為臣子的作用。
我們可以從《論語》中再找出孔子論述君臣關系的章句,來印證孔子這種“打鐵還須自身硬”的觀點。“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茍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孟子發展和完善了孔子的學說,在《孟子》中對君臣關系作出更詳盡的闡述。
“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聖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壹正君而國定矣。”“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還提出“格君心之非”的觀點,就是要國君做個好榜樣。由此可見,孔子、孟子所說的君臣關系是相互的,是雙向對等關系,並強調仁義是治理國家、維護安定的根本。與孔孟同壹時期的法家代表韓非則提出不同觀點:“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韓非所說的君臣關系是單向的,是壹方對另壹方具有控制權和駕馭權的服從關系。
西漢儒學家董仲舒是第壹個提出“三綱”和“五常”的人。他在《春秋繁露·基義》中說:“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 是故仁義制度之數,盡取之天……王道之三綱, 可求於天。”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夫妻存在著天定的、永恒不變的主從關系: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董仲舒還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系的基本法則。董仲舒在韓非的基礎上,形成了“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的倫理道德觀念。借助表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則“陽儒陰法”的政策,為漢帝國鞏固和發展奠定了輿論和理論基礎,對兩漢乃至整個封建社會時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也是後來統馭中國封建社會思想約兩千年的“王道三綱”。
“三綱”雖然打著儒家的旗號,但與孔孟儒學相去甚遠,是封建統治階級為迎合政治需要而制定的。宋代儒學家朱熹曾經說過,自孟子之後真孔學即失傳。這表明漢代起,在中國社會占據思想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相較於儒家始創時期的孔孟學說發生了很大變異。
朱熹沿用漢代無名氏在《禮緯·含文嘉》中說的“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強調建立“三綱五常”的重要性,但必須做到“心術公平正大,無偏黨反側之私”,就是說君心要正。他說:“天下國家之大務莫大於恤民,……夫治軍、省賦以為恤民之本,則又在夫人君正其心術以立紀綱而已矣。董子所謂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蓋謂此也。”他堅持認為社會道德秩序的建立,有賴於朝廷的率先垂範。
朱熹後學真德秀在《大學衍義》中也說:“為人君者必正身以統其臣,為人父者必正身以律其子,為人夫者必正身以率其妻,如此,則三綱正矣。”人與人的關系有壹個基本準則,是整個社會秩序的基礎。每個人在社會秩序中有不同的位置,發揮的作用自然不同,必然有主次之分、輕重之別。這種劃分,可能在給壹方以權力的同時,會給另壹方帶來極為嚴重的後果,特別是“君為臣綱”。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君為臣綱”還是有它存在的必要,對封建社會的穩定也確實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現如今,“君臣”這種封建稱謂已經成為歷史,只有類似“君為臣綱”的上下級關系普遍存在。我們國家乃至壹個村委會,每壹級都有民主選舉產生的領導集體。這些領導集體既有決策的權力,也須當好表率,並時刻接受監督。
有道是“無規矩不成方圓”。持不同意見的人,就算是領導集體中的壹員,都不可以自行其是,違反每壹級領導集體的決策。對集體決策可以提出異議,或保留個人意見,但對於已經形成的決策,在實行中誰都沒有擅自違背的權力。
“君為臣綱”的現代意義實際上就是指從大局出發,不把個人淩駕於集體之上。我們平常說的尊重領導、遵紀守法、服從組織,還有最典型的“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些不正是“君為臣綱”的另壹種表現形式嗎?不過,現代意義的“君為臣綱”有壹個大不同:在人格上產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每壹個人都不會因為自己的位置不同,而在人格上有所區別,人格是絕對平等的。
君為臣綱指的是什麽2
《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也。”“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壹種特殊的道德關系。“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準則。名教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政治制度。
三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壹書。但作為壹種道德原則、規範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壹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責備三種關系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系存在著天定的、永恒不變的主從關系: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亦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三綱皆取於陰陽之道。
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於服從、卑賤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聖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系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壹個重要特點,在於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
名教觀念最初也始於孔子。孔子強調以等級名份教化社會,認為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導審察名號,教化萬民。西漢武帝時,把符合統治利益的政治觀念、道德規範等立為名分,定為名目,號為名節,制為功名,用它對百姓進行教化。稱“以名為教”。其內容主要就是三綱五常。但“名教”這個詞的出現是在魏晉時期,用來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為主要內容的禮教。魏晉時期圍繞“名教”與“自然”的關系展開了論辯。王弼糅老莊思想於儒,認為名教出於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晉郭象則認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後,名教被稱作“天理”,成為禁錮人們言行的桎梏。如違犯倫理綱常,即被視為“名教罪人”。
以上就是君為臣綱指的是什麽相關內容,希望該篇文章能夠對妳們有所幫助!
測壹測妳的2023兔年運勢和未來十年大運是好是壞?不知道如何挑選壹個好日子?TA是妳這壹生對的人嗎?2023年妳會發大財嗎?全方位解讀妳的事業天賦,扭轉困局!點擊在線咨詢:/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