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餐的起源與發展

中餐的起源與發展

1、烹調起源於火和鹽的發現及利用

距今170萬年以前的原始人都跟野獸壹樣,不會任何的烹調手藝。打野獸、摘菜生吃。

直到後來考古學家發現距今20萬至70萬年前的北京人的遺址中有碳火的遺跡,不是天然的火災遺存,而是北京人自己用火的記錄。

到了約兩萬年前,山頂洞人可能學會了摩擦生火,也可能因為他們在撿拾了被森林火災焚燒而死的野獸後,覺得熟肉較生肉更香,更易咀嚼,於是追求熟食而保留火種,開始由生食逐漸過渡到熟食,熟食的結果是營養成分更易為人吸收,有效地防止了多種疾病的侵害,促進大腦的進化,進壹步增強了人征服自然的能力。

另外,大海退潮後經陽光照射,水分蒸發,海灘上留下的白色晶粒,也就是天然鹽。被古人發現後,鹽利用使得食物的味道起了質的變化。

火和鹽是烹調之源。

從現存有限的文字記載來看,古代的神話和傳說中有關飲食的內容還是不少的。在原始社會烹調所必須的主要條件已經具備了。

2、陶器、青銅器推進烹調的發展。

約1.1萬年前人類發明了陶器,烹調技術又有了飛躍。這是因為隨著陶器的發展,煮,熬,蒸等烹調法得以產生,加上最原始的烘烤,菜肴品種大大豐富了。

陶器

進入夏朝以後,人類文明進入了青銅器時代,銅鼎,銅刀的應用大大優越於陶器,它傳熱快,堅固耐用,銅刀的利刃又可隨意切割原料。

加上這時期動物油脂開始用於烹調,炸,煎,烙等烹調方法產生了,菜肴的形式逐漸多樣化起來。

在商朝時,烹調始祖伊尹就創立了“五味調和”等烹飪理論

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除了象征著權力之外,它本身的作用就是用來煮食物的。

司母戊鼎

周代對前壹時期的美食進行了歸納,最有名氣的菜是“八珍“。

《禮記:內則》所載,八珍為淳熬,淳母,炮豚和炮牂,搗珍,漬,糝,肝。

淳熬,是將肉醬煎熬之後,放在旱稻做成的飯上,然後再澆上油脂。有點鹵肉飯的意思

淳母,是將熬肉湯澆在用黍子做成的飯食上,再澆上油脂。湯拌飯嗎

炮豚,炮牂是在乳豬和羊羔肚中塞進紅棗,外表用蘆草裹起來,再塗滿黏土放在火上烤,隨後除去泥再裹上米粉糊,放油中炸,然後取出切片,配上香料,裝小鼎,隔水燉三天三夜,最後用醬醋調味食用。有點叫花雞+鹵水的操作,聽上去還挺不錯的

搗珍"就是說,用大小相等的牛、羊、鹿、獐子等的裏脊肉合在壹起,反復捶打到軟爛,去掉筯膜,燒熟之後再加上醬料,即可食用。揉和到壹起,再捶打?我感覺跟潮汕牛肉丸的操作有點像,這個搗珍是不是後來演變成了肉丸?

漬是將新鮮牛羊肉按肌理切成薄片,用香酒漬壹夜,第二天取出食用,以醬醋調味。有點像生魚片和刺身、或者是醉蝦的做法?其實我感覺味道應該會很不錯啊,但要新鮮的肉才能做吧

熬是將鮮牛羊肉捶打後撒上剁碎的桂皮,生姜末和鹽,烘熟備用,要吃帶汁的,可加肉醬再煎,要吃幹肉,經錘打就可食用。

糝是取等量牛羊豬肉,切碎,調味,與兩倍的稻米混合烙熟。

肝,是用狗網油包狗肝放火上烤至焦而食。跟燒烤還挺像的

當時用來烹調的原料已相當豐富,且對文獻的粗略統計系有六畜(馬,牛,羊,雞,犬豕。)六獸( 麋,鹿,熊,兔,野豕)六禽(雁,鶉,宴鳥,雉,鳩,鴿),調味品有鹽,梅,酒,醬,醋,飴,蜜,蔥,姜,桂椒,菜黃,甘草,苦菜等。谷物則有稻,菽,麥黍,梁,稷等。

3、鐵器和油對烹調的貢獻。

秦統壹中國後,封建社會要素漸趨完備,統壹的國家給生產力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人們的飲食生活日益豐富起來,烹調技術又有了進壹步的發展。

最明顯的標誌是鐵質炊具和植物油應用於烹調。

鐵器較之銅器更耐高溫,傳熱更快,青銅器大多比較粗笨,如鼎,外壁很厚,相對傳熱就慢,而鐵器則輕巧多了,加上冶鐵的原料取之交易,鐵器很快就普及開來,並且用鐵做的刀鏟更薄更鋒利,大大方便了原料的切割等。

植物油的來源更有保證,菜肴也因油脂的加入,變得更加美味可口,同時油使許多原先單壹的烹調方法派生出了分支豐富了烹調的技法。

據統計,在這個時記得點集中出現的烹調方法有脯臘法,素食法,菹藏生菜法等。

調味品,除了鹽,醬,醋外,還有清醬,豆豉的。

烹調工具的改革,烹調方法的增加。加上通過漢代的絲綢之路,又引進了壹批“胡“字頭的原料和種子。如胡瓜胡豆胡蔥胡椒等,使得菜肴品種大為增加。

隋唐時期,炭被作為烹調的主要燃料,在這之前,烹調所用的主要燃料壹直是以柴枯葉為主。炭優越於柴火,主要表現在容易掌握火候,火旺時,炭能提供持久的熱量。這是壹些搶火猴的烹調方法,如爆,涮等形成了菜肴脆嫩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