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壹詞最早見於《李周春宮》,其中有“中秋之夜迎寒”的祭祀活動。“中秋”壹詞出現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唐太宗的書中有“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的記載,說明當時已經有了節日的雛形。中秋節的活動在繼承歷代祭月儀式的同時,也日益被唐代自由浪漫的精神所豐富,如嫦娥奔月、吳剛玉兔、唐夜遊月宮等神話的出現,使唐代以來的中秋節文化充滿了繽紛的色彩和浪漫的魅力,中秋節習俗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和演變。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代。北宋唐太宗年間,朝廷正式將農歷八月十五日定為天下人的中秋節,是壹個為了世俗幸福而放假的日子。明清以後,中秋節繼續向民俗化方向發展,最終成為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的民間節日。2006年5月20日,中秋節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
中秋節
明清時期的祭月儀式,如《帝都風光略》所述,是壹種以家庭為單位的祭祀活動,也是唐代以後以中秋滿月為基礎,以“合家團圓”為主題的漢族民間祭祀活動。
敬祭月。《論語》說,“祭神如臨。”說,就是像妳在身邊壹樣崇拜上帝。最好能在中秋節前沐浴更衣,以示對月神的尊敬。
在中秋節晚上,家人聚在壹起,朝著月亮升起的方向舉行紀念儀式。儀式前,月亮像(俗稱月光紙)高掛,放置月餅、酒品、西瓜(切成蓮花形狀)或其他水果等食物作為祭品,外加兩支紅蠟燭、壹個小香爐(或香爐)、三個酒杯(或酒杯)。如果跪下(漢代也稱坐,即雙膝繃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立案前需要打下跪座。
從家族中選祭司(明清時有“男不拜月”的習俗,所以祭司壹般是家族中的女性長輩。但是,明清的習俗在現代的月亮崇拜中可以忽略。此外,為了培養晚輩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熱愛,神父壹職也可以由晚輩家庭擔任。習俗可以繼承,也可以打破,不必拘泥。),其職責是代表並帶領家族行使祭月禮儀。選擇另壹個貢品來領導向月亮獻祭的過程。
祭月儀式的壹個重要環節就是大聲念頌詞。
祭文是祭奠祖先神靈時閱讀的文章。在傳統的祭祀儀式中,壹般采用古代的祭祀儀式來延續古代的風格,傳承古代的禮樂制度。
古代祭祀儀式的書寫格式,習慣以“維”字開頭。“為”是壹個助詞,只作為言語詞使用(可以拉長表示“悼文已開始宣讀”)。然後開始有壹個明確的意思,就是什麽時候犧牲誰,犧牲誰。
悼詞的主體壹定要言簡意賅,簡明扼要地表達緬懷犧牲對象的感情,往往側重於回憶犧牲對象的人生成就,或者抒發情懷。
古代的悼詞最常見的就是四字句。好古的悼詞和語言押韻。可以押韻到最後,也可以中間變韻。
悼詞以“享受閱讀”二字結尾。表示希望祭祀對象會喜歡祭祀品。
不祭月有幾祭?我只是希望崇拜者能尊重我。《成公十七年谷亮傳》說,“祭儀宜擇時薦之,其敬其美,不可享其味。”朱在《家禮》中也說,“壹切犧牲都是基於真誠的愛和尊重。”
月餅是中秋節的重要元素之壹。然而,月餅實際上並不是給人吃的,而是作為祭品獻給月亮的。月餅是祭月儀式中獻給月神的供品。月神宴後,拜月人只有在祭月儀式後才能“吃”。我們的祖先認為,月神享用供品後,把自己的幸福放在裏面。向月亮獻祭的人,可以通過分享供品得到月神的祝福和加持。
月餅最早出現在唐朝。傳說在唐高祖統治時期,李靖將軍征服了土耳其人,並於8月15日凱旋而歸。有時做生意的吐魯番人會提供蛋糕來慶祝他們的成功。高祖李淵笑著對天上的月亮說:“我們應該用胡餅邀請蟾蜍。”之後,他把蛋糕分發給大臣們。這是第壹次把蛋糕和中秋節聯系在壹起。《羅鐘見聞錄》還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覺得很好吃。我還聽說新進士在曲江設宴,所以我訂購了包在紅綾的月餅送給進士。
另壹個流行的傳說是,元末朱元璋帶領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八月十五日起義,通過互贈月餅的方式傳遞消息。明朝建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正式在漢族民間流傳。但是,這個傳說是錯誤的,因為朱元璋沒有領導過任何起義活動。他在唐河的指導下加入了郭子興起義隊伍,並娶了郭德義的養女(後來的大腳馬皇後)。
到了明朝,有了很多關於中秋節和月餅的記載。田汝澄《西遊記:Xi朝之樂》記載:“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漢人以月餅為團圓的象征。”《明故宮史》寫道:“十五日,家家備月餅瓜,月上焚香後,飲酒甚多,多以夜宿收場。如果還有月餅剩下,還是要存放在幹燥陰涼的地方,年底的時候壹家人壹起分著吃,叫團圓餅。”《河南通許縣誌》中的“中秋節”,月初,陳瓜果在玉庭掛牌,用面條做了壹個大餅,與家人分享,稱為團圓餅。
從歷史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由於未知的因素,月餅成為中秋節的主要祭品,從而將月餅與中秋節牢牢地聯系在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