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長須裂腹魚的生活習性和繁殖習性

長須裂腹魚的生活習性和繁殖習性

所謂“裂腹魚”因其腹部肛門和臀鰭兩側各有壹排較大的排列整齊的鱗片(臀鱗),兩排鱗片之間有壹條明顯的裂縫,初看起來象是肚子裂開壹樣,故名裂腹魚。可以說裂腹魚是青藏高原的特有魚類,它們是隨著青藏高原的形成而出現的,裂腹魚的演化過程與青藏高原的形成和發展息息相關;裂腹魚還是我國淡水魚類中少數具有毒性的魚類之壹。西藏高原的主要經濟魚類幾乎都集中在這個類群。羊卓雍湖的高原裸鯉、雅魯藏布江中的異齒裂腹魚和巨須裂腹魚、納木錯的納木錯裸鯉、班公湖的西藏裂腹魚等都是西藏地區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地方性經濟魚類。裂腹魚類中裂腹魚屬、重唇魚屬和葉須魚屬等幾個類群的魚類,除臀鱗外,體表還被覆有細小的鱗片,漁業生產上常被稱為“細鱗魚”;裸鯉屬、尖裸鯉屬、裸裂尻魚屬和高原魚屬的魚類,除臀鱗和肩帶部分有少數不規則鱗片外,體表鱗片退化,身體裸露,常被稱為“無鱗魚”。裸鯉屬的魚類主要分布於湖泊之中,重唇魚屬、葉須魚屬、尖裸鯉屬、裂腹魚屬等魚類多分布於江河流水環境,個別種類在江河湖泊中都有分布。在西藏,不論在種類還是數量上裂腹魚類都占有絕對優勢。

重口裂腹魚體長,稍側扁,頭呈錐形,口下位,呈馬蹄形。上下唇為肉質,肥厚,下唇分3葉;較小個體的中間葉明顯,較大個體中間葉極小,被左右下唇葉所遮蓋;左右兩葉寬闊,成為後緣遊離的唇褶。唇後溝連續;下頜內側輕微角質化,但不成為銳利角質緣。須2對,約等長或頜須稍長,吻須達到眼前緣或超過,頜須末端超過眼的後緣。鱗細小,排列整齊,胸部和腹部有明顯的鱗片,臀鰭和肛門兩側具有覆瓦狀的較大鱗片,鰓孔後面側線之下也有數片大鱗,鰓孔後面側線之下也有數片大鱗。背鰭刺弱,但後緣具有鋸齒。體上部青灰色,腹部銀白,在部分較小的個體中上部出現有黑色細斑,尾鰭淡紅色。在生殖期間,雄魚頭部出現有白色的珠星。

重口裂腹魚屬冷水性魚類,平時多生活於緩流的沱中,攝食季節在底質為沙和礫石、水流湍急的環境中活動,秋後向下遊動,在河流的深坑或水下巖洞中越冬。生殖季節壹般在8-9月,產卵於水流較急的礫石河床中。以動物性食料為主食,其口能自由伸縮,在礫石下攝食;食物中幾乎90%是水生昆蟲和昆蟲幼體,也吞食小型魚類、小蝦及極少量的著生藻類。

分布於長江幹支流中,尤以嘉陵江、岷江、沱江水系的峽谷河流中見多。

此種魚肉質肥美,富含脂肪。生長較快,個體也較大,壹般可長至1-3公斤,最大個體可達10公斤。產量豐富,在產區的產量僅次於齊口裂腹魚。在雅安壹帶,與齊口裂腹魚統稱“雅魚”,與齊口裂腹魚同以“雅安砂鍋魚頭”而聞名四方。除肉可食用外,其卵雖有毒,煮熟後也可食。系長江上遊各支流水系中重要的經濟魚類,也是當地發展中小型水體養殖業的放養對象。

齊口裂腹魚體長,稍側扁。吻鈍圓;口下位,橫裂(在小個體中略呈弧形)。下頜前緣具銳利的角質,下唇完整,呈新月形,表面有許多小乳突,唇後溝連續。須2對,約等長,其長度約等於眼徑。體披細鱗,排列整齊,胸鰭部不裸露,都有明顯的鱗片;臀鰭和肛門兩側各具大鱗壹排;鰓孔後方、側線之下有數片大鱗。側線平直,橫貫於體的中軸。背鰭硬刺在體長14厘米以下的小個體較強,其後緣具明顯的鋸齒;但在大個體(體長在15厘米以上)都變柔弱,其後緣光滑或僅有少數鋸齒痕。體背部暗灰色,腹部銀白色,背鰭、胸鰭和腹鰭呈青灰色,尾鰭紅色。生活於支流清溪中的個體體側有小黑斑,達到性成熟的雄魚吻部出現有珠星。

齊口裂腹魚為底層魚類,要求較低的水溫環境,喜歡生活於急緩流交界處,有短距離的生殖洄遊現象。雌性需4齡達性成熟,雄性壹般在3齡達性成熟,產卵季節在3-4月。此時繁殖群體由岷江、大渡河上溯至其支流產卵,卵多產於急流底部的礫石和細砂上,亦常被水沖下至石穴中進行發育。產卵後的親魚到秋季(9-10月)則回到江河深水處或水下巖洞中越冬。它們以著生藻類為食,偶爾亦食壹些水生昆蟲、螺螄和植物的種子。攝食時尾部向上翹起,以其發達的下頜角質邊緣在巖石上從壹端刮向另壹端,隨刮隨吸,在其剛刮取過的巖石上留下明顯的痕跡,漁民往往據此判斷它的棲息場所。分布於岷江、大渡河等水系,為長江上遊的壹種重要食用魚。個體大,壹般為0.5-1.0公斤,最大可達4.0-5.0公斤。天然產量也大,在岷江沿岸地區齊口裂腹魚和重口裂腹魚為漁獲物的優勢種群,有時竟達市場供應總量的70%以上。由於肉質肥美,富含脂肪,最為產區居民所喜食。尤以“雅安砂鍋魚頭”更是聞名四方。民間傳說,光緒年間,雅安舉子李景福給慈禧太後進貢了壹尾“雅魚”,慈禧食後,頓覺龍鳳之肉難以媲美,隨賞暢李景福為知府。齊口裂腹魚在江中天然魚苗的數量很多,利用天然魚苗,養成適宜規格的魚苗,可作為上遊地區中小型水體的放養對象,以發展當地的養魚業。請註意,其魚卵有毒,但充分煮熟後仍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