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藥膳療法的基本原則

藥膳療法的基本原則

第壹,辯證飲食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指導原則,即在臨床治療中,要根據疾病的寒熱虛實和患者的體質給予相應的治療。只有在正確辨證的基礎上,才能選食配餐,達到預期的效果。否則不僅沒有用,反而會加重病情。

中醫認為,臨床的病證無非是虛證、實證、寒證、熱證。如神疲乏力氣短、倦怠懶動、舌淡、脈弱等為虛證;身體強壯,腹脹,便秘,舌紅,苔厚老,脈強等。畏寒愛暖,手腳不溫,舌淡苔白,脈遲為寒證;口渴畏寒、體熱多汗、舌紅苔黃、脈數為熱證。根據中醫的治療原則,虛證患者因陰陽兩虛,氣血不同,分別采用滋陰、補陽、補氣、養血的食療食品進行治療。實證患者應給予清熱化痰、活血化瘀、利水祛邪等各種食療食物,以消除實邪。寒證要用溫熱的食療食物治療;熱病宜用寒涼食療食品。

另外,在辨證飲食中,還要考慮到個體的體質特點。比如肥胖者痰濕盛,要吃清淡化痰的食物。瘦弱的人陰虛多,血虛少,要多吃滋陰生津的食物。春天,萬物開始運動,陽氣越來越強。此時應少吃油膩、辛辣之物,以免助陽氣外泄,應多吃清淡的蔬菜、豆類、豆制品。夏季炎熱多雨,宜吃壹些甘、寒、淡、少油的食物,如綠豆、西瓜、鴨肉等。秋季萬物收斂幹燥,宜吃些滋補食物,如牛奶、雞蛋等。冬天天寒地凍,什麽都藏起來了。這個時候最好吃壹些溫寒之品,比如羊肉、狗肉、幹姜等。

第二,全面飲食

所謂飲食全面,就是飲食內容要盡可能多樣化,要註意葷素搭配、主副食、正餐、零食的合理搭配。根據現代營養學,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主要包括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礦物質、水和纖維素。這些主要類型的營養素存在於不同種類的食物中,如富含糖的食物、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的蔬菜和水果。魚、肉、牛奶和雞蛋是蛋白質的良好來源。如果壹味地追求素食,吃谷類和蔬菜,放棄或限制動物性食物的攝入,蛋白質的供應就會長期不足,可引起低蛋白血癥,影響脂溶性維生素D、E的吸收,引起壹系列癥狀。但沿襲西方的飲食模式,大量食用動物性食物,必然會增加乳腺癌、前列腺癌、結腸癌、直腸癌等壹些腫瘤的發病率,也會增加動脈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痛風的發病率。因此,為了保持健康,我們必須采取均衡的飲食和全面的飲食。

綜合膳食是現代蕎麥科學的壹個基本觀點。其實在中醫食療中早就被認可了。比如,我國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就明確提出了飲食配伍原則:“五谷為補,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相合,以補精氣。”五谷是大米、小麥等雜糧的總稱,五果五菜分別指古代的五種蔬菜和水果,五畜指肉類食物。谷物、肉類、水果和蔬菜提供糖、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等。人體所需,以滿足人體功能活動的需要。

第三,飲食適度

飲食適度,就是每天定時定量進食,不偏食,不挑食。主要有兩層意思,壹是吃的量,二是吃的時間。

定量飲食定量,主要強調飲食要有限度,保持不飽或不餓,尤其不能暴飲暴食。否則會引起腸胃功能紊亂,導致疾病。比如《黃帝內經》說:“食為自倍,胃為傷”,而千金方耀明確指出暴飲暴食的危害,“非欲極饑,不可食,亦不可食多;如果妳不想極度口渴,就不要喝太多。吃多了會積累;渴得太多,導致痰癮。”現代醫學認為,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主要取決於脾胃的正常功能。如果暴飲暴食,短時間內突然吃下大量食物,必然會加重胃腸道的負擔,使食物不能及時消化,進壹步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分布,從而產生壹系列疾病。相反,如果吃得太少,脾胃的氣血就會轉化為缺乏源頭,人體的生命活動就缺乏物質基礎,久而久之就會導致營養不良和相應的疾病。因此,適度的飲食和適度的食欲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

中國傳統的吃法是壹日三餐,即早餐、午餐和晚餐。這與飲食在胃中停留和通過的時間有關。食物入胃,壹般素食4小時,葷6小時左右,再從胃經十二指腸進入小腸。當胃被掏空到壹定程度,就會產生饑餓感,可以再吃。研究證明,人體的消化功能在早上、中午和晚上特別活躍。在相對固定的時間有規律地進食,可以保證消化吸收功能有節奏地進行,脾胃協調,胃腸虛實交替,使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有序進行。如果不劃分時間,隨意進食,零食不離口,就會使腸胃長時間工作,得不到休息,這樣腸胃消化的正常規律就會被打破,腸胃過度,久而久之就會發生脾胃病。

在壹日三餐中,壹直提倡“早餐好,午餐飽,晚餐少”。這種說法是科學的,與人體晝夜生理變化有關。因為陰陽氣血的運動,晝夜有不同的盛衰。早餐時間,經過壹夜的休息,早上陽活動開始旺盛,胃處於比較空的狀態,急需補充營養,以滿足早上工作的需要;午餐時間,在壹天當中,以及半天勞動之後,消耗較多,宜多吃,以彌補損失,滿足下午勞動需要;晚飯後壹般活動少,消耗少,宜少吃,否則往往是致病原因。當然,有些夜生活豐富的人,不僅會有壹頓豐盛的晚餐,還會有宵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