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環境是不斷變化的,因為物種要想壹直生存繁衍下去,就必須適應環境。這也是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精髓,基因突變或變異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種群數量多,它的基因庫就會豐富穩定,抵抗力就會強,就能更好地適應生活環境。
但如果種群太小,就很容易被自然淘汰,它們的進化速度會很慢。地球上有這樣壹種生物,它們是沙漠魚,顧名思義,生活在沙漠中的魚。人類最初發現這壹物種時,大約有500個成員全部分布在壹個池子裏,但2016年後,數量至少達到38個,幾乎瀕臨滅絕。
在美國加州的沙漠中有壹個神秘的地方叫做死亡谷,在死亡谷中有壹個看起來非常普通的洞穴叫做“魔鬼洞穴”,它是沙漠魚類的家園。非常瀕危的物種,種群數量壹直保持在100-500左右,但也有較大波動。2016年,科學家統計他們的人口只有38。
這種沙漠魚的學名是魔鬼洞(Devil's Hole pupfish),在這片小區域生活了近6萬年,被生物學家稱為進化奇跡。有水的地方就會出現魚,但這麽少的個體能在極端環境下存活數萬年,令人欽佩。
1,食物短缺
魔鬼洞深不見底,長18m,寬2.5m,深100m以上。在這樣的環境下,陽光很難直接透入洞底,可想而知。入口處只有壹些簡單的藻類,可能是它們唯壹的食物來源。沒有陽光,資源會非常匱乏。
就像海底世界壹樣,陽光無法進入,海底世界的資源主要依靠上層海洋世界的饋贈,比如壹些動物的遺骸,最典型的就是鯨魚的屍體可以形成“鯨魚瀑布”!此外,還有壹些微生物殘骸,最終會聚集起來,落入海底世界。
但是,魔鬼洞穴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為了適應資源貧乏的環境,沙漠魚類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應對。沙漠魚成年後的體長只有2.5cm,這意味著它們需要的能量大大減少。
2、地下水的波動
魔鬼洞很深,位於沙漠中,但有大量的水。可想而知,它與地下水相連,所以會受到地下水波動的影響,尤其是隨著人類的發展,我們的生活區域在逐漸擴大。該地區居民對地下水的需求不斷增加,間接影響了沙漠魚類的生存。
除了人為因素,自然災害對沙漠魚類也有影響。比如壹次簡單的地震就會導致魔鬼洞的水的波動,類似於壹次小型的洞穴海嘯,對於這幾百條沙漠魚來說可謂是壹場災難。
3.以前是地下的水世界,但是溫度不低。
這裏就像地下溫泉壹樣。常年平均氣溫可達33攝氏度,這對魚來說可不是什麽好事。2020年,科學家在沙漠魚類生活的水世界測量到54攝氏度的高溫,打破了近百年的紀錄。
據歐盟哥白尼氣候研究中心統計,2020年打破了2016的高溫,成為有記錄以來平均氣溫最高的年份,神奇的2020年!高溫也蔓延到了這些極端世界,沙漠魚類也受此影響。
地球上的每壹個物種都有其存在的意義,人類也在盡力保護它們,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物種瀕臨滅絕,面臨滅絕的危險。科學家提出,由於溫室效應,北極冰川正在逐漸融化,北極熊可能在本世紀末滅絕。
真正讓科學家擔心的是昆蟲數量的減少。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研究小組經過近十年的統計發現,德國許多地區的昆蟲數量減少了三分之壹以上,這是壹個非常誇張的數據。昆蟲在這個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比人類重要得多。
研究環境和氣候問題的科學家已經多次發出警告。此次,由來自世界各地的17頂級生態學家和氣候專家組成的團隊,對來自全球150所頂尖大學的關於環境變化的著作進行了研究和分析,最終得出結論:地球已經進入第六次大滅絕時代,他們的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保護科學前沿》上。
科學家認為,人口的快速增長、地球生態環境的變化、合成有害化合物的增加等因素對自然環境產生了巨大影響。科學家預測,未來幾十年,至少20%的現有物種將面臨滅絕的威脅。
在地球上38億年的生命歷史中,有數不清的物種,現有的物種至少有幾百萬個。但目前已知只有人類發展出了智慧文明,我們已經達到了地球上前所未有的生命高度,未來再上壹層樓梯就會回到。但這壹切的前提是地球能夠支持我們的發展,所以根本原因是保護地球環境,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