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清明節是怎麽來的?

清明節是怎麽來的?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始於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古代,它沒有前壹天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節和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逐漸融合了他們的習俗。到了隋唐時期(581到907),清明節和寒食節逐漸融合為同壹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也就是今天的清明節。從此,清明節踏青掃墓成了中華民族的固定習俗。

清明節又稱掃墓節、鬼節、鬼節,與7月15日的中元節、10月1日的漢壹節壹起稱為三明節,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根據陽歷,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蔥蘢的季節,也是人們春遊(古稱踏青)的好時節,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開展壹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清明節,在古代也被稱為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在公歷4月5日左右,是二十四節氣之壹。在二十四節氣中,只有清明和冬季至日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它的本意是大自然回暖了,萬物開始復蘇,春天就可以種植了。在中國古代,清明分為三個階段:“壹個階段是桐花開始開花的時候;第二,田鼠變成了鵪鶉;我等彩虹的時候會見到妳的。”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白泡桐先開花,然後在樹蔭下快樂的田鼠消失,全部回到地下洞穴,然後雨後的天空才能看到彩虹。

因為二十四節氣客觀地反映了壹年四季的氣溫、降雨和物候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來安排農業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鬥指乙,清明風將至。”據《百歲問》“此時萬物生長幹凈明亮。所以叫清明。”清明壹到,氣溫升高,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好時機。所以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種樹,不如清明”的農業諺語。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

但是,清明作為壹個節日,不同於純節氣。節氣是中國物候變化和季節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壹定的習俗和活動以及壹定的紀念意義。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掃墓的節日。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大多數漢族人和壹些少數民族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習俗,掃墓時,人們要帶著食物、酒、水果、紙錢等物品到墓地,給親人的墳墓獻上食物,然後將紙錢焚燒,為墳墓培植新土,折幾根綠樹枝插在墳前,然後磕頭拜拜,最後吃喝完畢,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詩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問當地人哪裏買酒省心?牧童指著杏花村。”寫清明節的特殊氣氛。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和悼念死去親人的習俗仍然很流行。

寒食節——寒食就是不上火,只能吃涼的或者預先做好的食物。相傳這壹習俗起源於春秋時期。當時,晉國有人想殺長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之推)護送重耳逃走。即使在饑寒交迫的時候,他也會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他平安回國,成為君主,勤政愛民。

十幾年後,重耳終於回國做了君主,也就是春秋五霸之壹的晉文公,把他流放期間幫助過他的人壹壹賞賜,卻忘了介之推。經別人提醒,他趕緊派人去請傑誌過來領賞。然而,介之推和他的母親去山裏隱居了。晉文公和他的朝臣在山裏什麽也沒找到。有人建議釋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個孝子,壹定會救媽媽的。然而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依然沒有轉診。火熄滅後,人們在壹棵柳樹下發現了解誌推背著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悲傷和後悔,他把它們埋在了柳樹下。晉文公把火燒山被釋放的那壹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們禁止用火和吃冷食壹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在三月和四月,當春天是明亮的,粉紅色和綠色的時候,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要的節日。清明節現在是全國性的掃墓節日。按周日,是4月5日左右,按農歷,是3月上半月。古人把壹年分為二十四節氣,用這種歷法播種和收獲。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壹,在春分後十五天。按“老有所問”的說法:“萬物此時長,清凈明。所以叫清明。”所以“清明”本來是節氣的名稱,後來加上寒食、禁火、拍打墳墓的習俗,形成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