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理池塘和養殖水。用於養殖鱸魚的池塘要晾曬、清淤、暴曬,尤其是養殖多年的老池塘。放苗前半個月消毒壹次,每畝用生石灰50公斤或用20PPM漂白粉配適量池水消毒。如果不是在幹涸的池塘裏暴曬,就要用每畝30公斤的茶麩打碎,泡遍池塘,才能徹底清除留下的兇猛雜魚。消毒後池塘通過過濾網放入淡水,每畝施3公斤復合肥,培養浮遊生物。如果水質略呈綠色或褐色,可以投苗。
2.苗種密度達到了10 cm,每畝養2500條魚比較好,300天養殖期內畝產可達1200-1500公斤。如果幼苗種植過密,池塘容易老化和魚病,難以進行可持續生產。
因為高密度養殖餌料多,鱸魚很少在池底尋找吃剩的餌料,所以每畝要投放100鯽魚和30條鰱魚、鰱魚,減少水汙染,增加養殖效率。
3.投餵過飽的鱸魚,適當控制投餵量,有助於降低成本,減少腸胃疾病的發生和水質的汙染。餵食要定時、定點、定量。壹般每日投餵兩餐,分別在上午7-9點和下午4-6點,每日投餵量為魚體重的5%左右。要堅持馴服食物的習慣,在池塘中搭建餌橋,每次敲擊餌橋或潑灑池水,喚魚遊動覓食,有利於觀察魚的攝食和健康狀況,便於采取應急措施。鱸魚在水中搶食懸浮飼料,下沈後停止進食,所以小雜魚要耐心慢慢餵,顆粒飼料用漂浮飼料。
4.水質管理鱸魚高產養殖也是高密度養殖。保持水的新鮮和溶解氧的充足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方法有:勤換水,尤其是中後期,每日換水率要達到30%以上;經常增氧,魚苗期可適當啟動增氧機,隨著魚的生長,啟動增氧機的頻率越來越頻繁,特別是高溫天氣和養殖後期,可在夜間啟動部分增氧機,白天啟動全部增氧機,使池塘水中溶解氧保持在5 mg/L以上;施用生物制劑,高密度養殖帶來池塘底部大量殘留餌料和排泄物,有害物質分解濃度高,消耗了水中大量氧氣,尤其是高溫天氣,是魚類發病的重要原因。適當應用生物制劑,可以讓有益菌去除水中的氨氮和亞硝酸鹽,保持良好的水質。
疾病控制
1,氨氮中毒高溫天氣下,水中氨氮高,甚至產生亞硝酸鹽,導致鱸魚缺氧中毒死亡。主要癥狀:魚在整個池塘裏躁動不安,上竄下跳,鰭充血,腮暗紅色。防治方法:立即註入新水,放出舊水,註水時註意用木板擋水,以免直接沖走池底汙物,加速魚的死亡;每畝施用10-15公斤氟石粉(底處理劑)中和水中氨氮;發病前註意用生物制劑預防。
2.腸炎魚食欲不振,腹部腫脹,肛門紅腫,輕壓可流出黃色粘液,壹年四季均可發生。預防措施就是不要餵變質的小雜魚。處理:將300克呋塞米混合物混入100公斤魚糜中,連續投餵3-5天。
3、爛鰓癥這種病容易爆發,死亡率很高。主要癥狀:魚體呈黑色,尤其是頭部,遊動緩慢,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呼吸困難,食欲不振,鰓粘液增多,鰓絲腫脹,末端糜爛,消瘦,迷航,最後死亡。處理:每100 kg魚餵復方磺胺甲惡唑6-8克,氯黴素4-6克,連續3天。
4.輪蟲、旋毛蟲和多盤尾絲蟲病多發生在中間培養階段的魚的體表和鰓絲上。癥狀是魚的消瘦、發黑、口腔糜爛,壹年四季都有。在預防上,大量換水用於改善水質。處理時,可在整個池塘內均勻噴灑0.7-1ppm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 2)的混合物,或在整個池塘內噴灑20-25ppm福爾馬林。
5、紅色皮膚病、潰瘍病、鰭根部充血、紅腫、脫屑、表皮腐爛、肌肉外露。此病多發生在高溫季節,可通過大量更換淡水、定期施用35-40 ppm的生石灰、冬季在幹燥的池塘中暴曬來預防。漂白粉1ppm可用於全塘處理。口服呋塞米合劑,每100公斤魚糜拌入300克藥物;肌肉註射青黴素,每公斤體重3000國際單位。
6.魚鰨病魚鰨寄生在魚類的鰓、皮膚和鰭上,引起鰓上皮增生變形、炎性水腫和體表損傷,引起繼發性細菌感染而死亡。處理:全塘噴灑0.2-0.3 ppm的結晶敵百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