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炫耀“財富”,吃網絡名人冰淇淋更能證明勇氣、毅力和耐心:
排幾個小時的隊,跑好幾家店,花十幾二十塊錢,吃壹個“踩雷概率大”的雪糕,真的需要勇氣。
網上名人冰淇淋這股風,真的吹得更離譜了。
畫
網絡名人冰淇淋,“精彩對決”
雖然很多地方還沒有成功入夏,但是冰淇淋的夏季大戰已經開始了。
各種網絡名人冰淇淋就這樣誕生了。去年篩選的鹹蛋黃和椰灰早就過時了,被遺忘在角落裏。取而代之的是造型更奇特、口味更包羅萬象、思想更多變的“後浪”。
當然價格更離譜。
畫
這壹代年輕人對冰淇淋的印象,基本都是老冰棍、大火把、小布丁打下的:
親民的價格,味道無非香草、巧克力、常見水果,卻帶來極致享受。但是網絡名人冰激淩壹直在試圖告訴我們:我的主,時代變了。
自從去年鹹蛋黃冰淇淋爆火之後,廠商們瞄準了商機,開始在這方面下功夫。
在口味的離譜程度上,只有妳想不到,沒有冰淇淋廠商做不到。
如果妳喜歡甜食和奶茶,安排甜點口味的冰淇淋。
從鳳梨酥冰淇淋、杏仁餅冰淇淋到黑糖奶茶冰淇淋、鐵觀音珍珠冰淇淋、黑糖布丁冰淇淋...妳喜歡的我都有。壹些商家不走尋常路,致力於打破“冰淇淋是甜點”的刻板印象:
芥末味,花椒味,東北鹵味...肉松,蔥花,海苔,都敢放雪糕上。
簡而言之,壹切都可以是冰淇淋。
也有試圖喚起遊子的思鄉之情,反映各地飲食文化的:
網絡名人的基因也必須註入到“山西醋味”、“湖南臭豆腐味”、“揚州炒飯味”、“上海蔥油拌面味”記憶中的素果味裏:
普通的芒果、西瓜和哈密瓜是過去式,但鱷梨、櫻桃、楊梅和山竹現在很受歡迎...
從味道到顏色,都是“蛋糕”的壹流品相。
。牛軋糖、棉花糖、奶酪、奧利奧、杏仁等。,早已是冰淇淋的常客。
如果再有什麽“比利時巧克力”、“韓國乳酸菌”、“德國啤酒”之類高大上的光環,普通冰淇淋的價值也能輕松上漲數倍。
冰淇淋,為什麽越來越貴,越來越難吃?
答案很簡單。很多冰淇淋不再是為了口味而賣,也不需要“回頭客”。
促使很多人購買網絡名人冰淇淋的,是鋪天蓋地的宣傳,是對異國口味的好奇,是被新奇的概念吸引,是跟風的“大家都在吃,我壹定要嘗嘗”。
大家嘗壹次,帶來的銷量就已經很可觀了。
比如各旅遊景點的文創雪糕爆火後,不吃特色雪糕就相當於白去了壹趟。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在櫻花盛開的三月,那麽多人站在北京春寒料峭的地方瑟瑟發抖,吃壹口櫻花冰淇淋。買完了,拍了照片,發了朋友圈,很大概率不會再吃了。
除了遍地開花的文創雪糕,雪糕也開始和各種品牌、跨界粉合作。
如果妳覺得和食物共名還算滿意,那妳肯定不知道和酒精共名的“破”冰淇淋:酒精度數高達50度。
更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和教具、手機等品類聯名,把品牌名稱印在包裝上,做幾個無傷大雅的味道。
有壹種隨意糊弄的意味,在糊弄中不難看出“想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