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食性廣泛,大多為植物性為主的雜食性,甚貧食,攝食量大;生長迅速,尤以幼魚期生長更快。羅飛魚生長與溫度有密切關系,生長溫度16~38℃,適溫22~35℃。
羅非魚最早於1946年由吳振輝、郭啟鄣從新加坡引進臺灣省,為紀念這兩個人,先稱“吳郭魚”。1957年從越南引進我國內地,又名“越南魚”。因其原產於非洲,形似本地鯽魚,故又有人叫它“非洲鯽魚”。
引進湖北英山溫泉的羅非魚有兩種:壹種叫莫桑比克羅非魚,是1972年從京山縣接到英山溫泉的;另壹種叫尼羅羅非魚,是1979年由湖北省水產研究所引進來的。它們安家落戶後,都生活得很好。
鯉魚屬於底棲雜食性魚類,葷素兼食。餌譜廣泛,吻骨發達,常拱泥攝食。鯉魚又是低等變溫動物,體溫隨水溫變化而變化,無須靠消耗能量以維持恒定體溫,所以需餌攝食總量並不大。同時鯉魚與多數淡水魚壹樣屬於無胃魚種,且腸道細短,新陳代謝速度快,故攝食習性為少吃勤食。鯉魚的消化功能同水溫關系極大,攝食的季節性很強。冬季(尤其在冰下)基本處於半休眠停食狀態,體內脂肪壹冬天消耗殆盡,春季壹到,便急於攝食高蛋白食物予以補充。深秋時節,冬季臨近,為了積累脂肪,也會出現壹個“抓食”高峰期,而且也是以高蛋白餌料為主。因此初春。深秋垂釣鯉魚,要以蚯蚓、河蝦等動物性餌料為主。春季過後,隨著氣溫升高,魚的攝食量變大,餌的質量已不主要,數量則上升為第壹位。因此在暮春、整個夏季、初秋的壹個相當漫長的時期裏,鯉魚都以素食為主。此時垂釣,應使用面餌、糟食等。
鯉魚雖屬底棲性魚類,但這並不是說它的活動區域壹成不變。季候變化、水溫冷暖。風力風向、氣壓高低、朔望更替、水質清濁、水流大小、水位漲落、水體溶氧、餌物環境等,都會隨時改變魚兒的活動區域,使它們常常進行較大幅度的位置移動,若在較大水域,這便叫做‘洄遊”。鯉魚同其他淡水魚相比,有***同習性也有特殊習性。這些習性主要是由繁殖需要、索餌需要、趨氧生存需要決定的。
問題二:這是什麽魚? 10分 商品名 :(紅、黃)希鯪魚籽、希零魚籽
該產品采用冰島的柳葉魚籽和加拿大的鯡魚,配合日本的調料精制而成。(不過也有拿青魚配以蟹子代替的)
問題三:鯡魚又被稱作什麽 鯡魚又叫做青魚(按,壹作鯖魚,但據《辭海》,鯖魚為鮐魚之別名,而鯡魚別名是青魚,與淡水魚青魚不同)。鯡魚是體形側扁的北方魚類。鯡魚壹詞常指大西洋鯡(Clupea harengus harengus)和太平洋鯡(C. harengus pallasii);兩者壹度被認為是兩個種,今認為只是亞種。
問題四:鯡魚有什麽特征,它的營養價值有什麽 鯡魚又叫做青魚(按,壹作鯖魚,但據《辭海》,鯖魚為鮐魚之別名,而鯡魚別名是青魚,與淡水魚青魚不同),它是重要的經濟魚類;其魚群之密,個體之多,無與倫比,可以說它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壹種魚。鯡魚為什麽能得以如此大量的繁殖呢?原因是鯡魚善於調劑光照,使魚體能順利地進入各種深淺不同的水層中捕獲食物的緣故。
鯡魚分為兩種:壹種是生活在大西洋兩岸的大西洋鯡,另壹種是分布在太平洋北半部兩岸的太平洋鯡。
鯡魚的密集遊動,是壹個十分壯麗的場面。鯡魚在集群洄遊開始前的2-3天,有少數顏色鮮明的大型個體作先頭部隊開路,接踵而來的便是密集的魚群出現在岸邊。漁人根據岸邊水的顏色、海水的動向和竄動的魚群所濺起的特殊水花以及天空中大群海鳥的盤旋和嗚叫聲,就能準確地判斷出大魚群來臨。此時就要馬上安置網具進行捕撈了。
密集的鯡魚群,在海岸附近水深8米左右的地方遊弋l壹2天後,便進入海藻叢生的淺水處進行生殖。雌魚產卵、雄魚排精。鯡魚的卵子是粘性卵,受精卵粘著在海藻上,新生命也就隨之開始了。因為鯡魚的產卵場所水深只有l米左右,由於魚群過於密集,所以上層的魚頭部和脊背都會露出水面。雄魚排出的大量 *** ,致使海水都因此而變成白色膠狀的樣子。
鯡魚為什麽要如此密集而行呢? 這也是長期外界自然環境作用的結果。因為鯡魚集群十分利於它們繁衍後代和有效地保護好仔魚,同時集群又是壹種集體行動,大家通力協作.便於覓食。另外,集群對於防禦敵害也有著積極作用。因為鯡魚密集成大群快速遊動的線條和閃爍不定的形狀,把敵害弄得眼花繚亂,很難把註意力集中在某壹條魚身上,即使敵害沖入魚群把密集的隊伍沖散,被吃掉的魚也為數不多。所以集群行動在鯡魚的生活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問題五:鱸鯡魚是什麽魚長什麽樣產在哪裏? 估計就是 羅非魚
慈鯛科 (麗魚科)Cichlidae 口孵非鯽屬 Oreochromis 魚類
下圖為 莫桑比克口孵非鯽 Oreochromis mossambicus ,俗稱 ?魚、非洲鯽魚、非鯽、越南魚、南洋鯽、羅非魚
在1954年前後傳入到中國南方,作為壹種淡水塘養魚類,因其形似鯽魚,原產非洲,稱為非洲鯽魚,簡稱非鯽。又壹度因自越南傳入,而稱之為越南魚。1981年鄭葆珊在《廣西淡水魚類誌》中將此魚稱為羅非魚,屬麗魚科。羅非魚得名自越南語中魚的發音為“羅非”,可能是廣西養魚者對此魚來自越南的稱呼。
問題六:鯡魚是深海魚嗎? 鯡魚是重要的經濟魚類;其魚群之密,個體之多,無與倫比,可以說它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壹種魚。主要在水面以下8米範圍內,不是深海魚。
問題七:鯡魚的幾種做法? 椒鹽鯡魚豆腐球的做法 主料:鯡魚柳配料:老豆腐、蔥姜末、生粉、雞蛋調料:鹽、雞精、胡椒粉、椒鹽粉、料酒制作:1)鯡魚柳切成小丁,豆腐去皮壓成泥。2)把鯡魚丁和豆腐泥放在容器中,加入鹽、雞精和胡椒粉攪拌,再加入壹半的蔥姜末、雞蛋和生粉繼續攪拌到上勁。3)鍋中加油,燒到5成熱的時候,把鯡魚豆腐料擠成圓形,入鍋中炸到色澤金黃,質感脆嫩後撈出瀝幹油份。4)鍋中留少許油,加入另壹半的蔥姜末炒透炒香,再放入鯡魚球,撒上椒鹽粉,淋少許料酒,翻炒出鍋。
問題八:吃鯡魚會有什麽好處 吃鯡魚的好處:
每100克鯡魚中,含蛋白質17克、脂肪14克,能提供825千焦的熱量。鯡魚蛋白質和脂肪含量較高,還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營養價值較高的魚類,具有補虛利尿的功效。
鯡魚,平時棲息較深海域,體內多脂肪,營養價值高。
問題九:羅非魚和鯡魚的區別 羅非魚(Tilapia),俗稱非洲鯽魚,隸屬於鱸形目、鱸形亞目、麗魚科Cichlidae、羅非魚屬Tilapia(亦稱麗鯛科,麗鯛屬)。該屬原產於非洲,有600多種,目前被養殖的有15種。羅飛魚是壹群中小型魚類,它的外形、個體大小有點類似鯽魚,鰭條多荊似鱖魚。廣鹽性魚類,海淡水中皆可生存;耐低氧,壹般棲息於水的下層,但隨水溫變化或魚體大小改變棲息水層。
羅非魚食性廣泛,大多為植物性為主的雜食性,甚貧食,攝食量大;生長迅速,尤以幼魚期生長更快。羅飛魚生長與溫度有密切關系,生長溫度16~38℃,適溫22~35℃。
羅非魚最早於1946年由吳振輝、郭啟鄣從新加坡引進臺灣省,為紀念這兩個人,先稱“吳郭魚”。1957年從越南引進我國內地,又名“越南魚”。因其原產於非洲,形似本地鯽魚,故又有人叫它“非洲鯽魚”。
引進湖北英山溫泉的羅非魚有兩種:壹種叫莫桑比克羅非魚,是1972年從京山縣接到英山溫泉的;另壹種叫尼羅羅非魚,是1979年由湖北省水產研究所引進來的。它們安家落戶後,都生活得很好。
鯉魚屬於底棲雜食性魚類,葷素兼食。餌譜廣泛,吻骨發達,常拱泥攝食。鯉魚又是低等變溫動物,體溫隨水溫變化而變化,無須靠消耗能量以維持恒定體溫,所以需餌攝食總量並不大。同時鯉魚與多數淡水魚壹樣屬於無胃魚種,且腸道細短,新陳代謝速度快,故攝食習性為少吃勤食。鯉魚的消化功能同水溫關系極大,攝食的季節性很強。冬季(尤其在冰下)基本處於半休眠停食狀態,體內脂肪壹冬天消耗殆盡,春季壹到,便急於攝食高蛋白食物予以補充。深秋時節,冬季臨近,為了積累脂肪,也會出現壹個“抓食”高峰期,而且也是以高蛋白餌料為主。因此初春。深秋垂釣鯉魚,要以蚯蚓、河蝦等動物性餌料為主。春季過後,隨著氣溫升高,魚的攝食量變大,餌的質量已不主要,數量則上升為第壹位。因此在暮春、整個夏季、初秋的壹個相當漫長的時期裏,鯉魚都以素食為主。此時垂釣,應使用面餌、糟食等。
鯉魚雖屬底棲性魚類,但這並不是說它的活動區域壹成不變。季候變化、水溫冷暖。風力風向、氣壓高低、朔望更替、水質清濁、水流大小、水位漲落、水體溶氧、餌物環境等,都會隨時改變魚兒的活動區域,使它們常常進行較大幅度的位置移動,若在較大水域,這便叫做‘洄遊”。鯉魚同其他淡水魚相比,有***同習性也有特殊習性。這些習性主要是由繁殖需要、索餌需要、趨氧生存需要決定的。
問題十:鯡魚是壹種什麽樣的魚 野生稀有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