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書上看了壹些有趣的東西,順便想作為壹個新系列全部嘗試壹下,但是實際做起來比我預想的要多花很多時間。
書上說煉乳制作焦糖的方法很受歡迎,但是我查國內的焦糖制作方法沒見過這樣的方法,今天就試著做壹下~
(實驗的部分稍微長壹點。先說結論:煉乳真的做成焦糖了,吃起來像太妃糖。)
我用的熊貓煉乳每100g含54g碳水化合物,也就是含糖量54%,和書上說的含糖量差不多。
方便的話可以這麽放,不過既然是實驗…
找壹個小碗,倒入三分之壹左右的煉乳,先放入預熱好的烤箱,110℃烤十分鐘(不需要烤箱也不要氣餒,微波爐和普通燃氣竈也可以)。
因為家裏的烤箱比較舊...沒有自己的燈不容易拍照,所以烤箱裏沒有照片。
過了十幾分鐘,顏色好像只是稍微深了壹點,書上也沒說具體煮的溫度,所以我覺得可能是溫度和時間不夠。
因此溫度被調整到65438±050℃,烘烤持續20分鐘...這時煉乳表面產生了壹層深色的薄膜,感覺有點接近焦糖,於是繼續在同樣的溫度和時間下烘烤。
但沒想到150℃煮20分鐘後,煉乳中析出奇怪的白色固體顆粒,表層變硬凝固,顏色變深。
之前以為表層可能會烤成硬皮,沒想到煉乳裏會有顆粒。感覺順滑的焦糖差距有點大。
即使加入熱水繼續烘烤,結塊也無法消除。我覺得很可能是失敗的(不過最後嘗了壹下,發現還可以...那是粘粘的太妃糖)
所以我們不得不繼續實驗,吸取教訓,用錫紙蓋住它...直接在150℃烘烤20分鐘。
當我拿出來打開錫紙蓋的時候,發現煉乳上有壹些微小的氣泡,顏色只是稍微深壹點(那壹小撮深色是因為之前筷子的使用)
我覺得可能是頂部因為有蓋子很難加熱,所以烤箱溫度提高到200℃,預警!!!前方隱秘的恐懼退去。
20分鐘後...就變成這樣了。深色煉乳煮沸起泡後,粘在碗壁和錫紙上,會析出微小的固體顆粒,底部焦糖化明顯(碗壁附近溫度較高)。
感覺顏色差不多了,就繼續在125℃的較低溫度下加熱20分鐘終於得到我想要的顏色,但是看起來有點...
筷子被攪拌後變成壹種非常精細的感覺。我以為它失敗了,沒想到涼了吃就有太妃糖的味道。
它是...就是焦糖奶油醬的感覺。這是壹個意外的成功!雖然不是醬,但更接近固體(開心~ ~)
捏在壹起冷卻後,它變得非常堅硬...質地均勻,但不知何故有沙沙的味道。
雖然不完全成功,但證明用煉乳制作焦糖是完全可行且簡單的(如果能嘗試出壹個合適的溫度和時間的話)
而之前被認為是徹底失敗的無蓋煉乳,冷卻後吃起來就像半固態的太妃糖,雖然固態的硬塊不能融化,但還是可以吃的。
因此...用煉乳制作焦糖是完全可行的,也是科學的。至於如何讓它更好...因為煉乳用完了,下次再做吧~
嗯(表示躊躇等)...如果時間設置錯誤,就會發生這種情況。請註意不要炸了廚房~
今天是紫色的。再見了,各位。
最後附上《美食與烹飪》原文:
因為加糖煉乳含有濃縮的蛋白質和糖,當溫度達到水的沸點時可以發生焦糖化(其實就是Mena褐變反應...所以我從110)開始。
所以要做出濃郁的可樂糖漿,最流行的速成方法就是用加糖的煉乳罐頭:很多人直接把整個罐頭放在沸騰的鍋裏或者烤箱裏加熱,讓罐頭裏的煉乳變成棕色。雖然這真的很有用,但也很危險,因為罐內的空氣加熱後會膨脹,可能會使罐爆裂。把煉乳倒進鍋裏,用烤箱、烤箱或微波爐加熱比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