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描寫勞動者吃饅頭的情形說:壹塊饅頭扔進嘴裏,嘴巴像火車輪桿壹樣運動著,饅頭瞬間就化為無形。這種雪白、滋潤的食物在無數個時刻滋養、壯實著華人的形象,給予我們對“香噴噴”壹詞最好的理解。
其實,“中式”饅頭包子和“西式”面包,基本是相通的:制作過程都可以分為攪拌、基本發酵、壓延、分割、整形、最後發酵、熟制;而面團的制作,也可以分為簡單快速的直接法,和提升風味的老面法、冷藏法等等。所以,不論東方西方,“格物致知”的道理相同,追求生活的態度***通。
那麽,今天,就讓我們來認真地研究壹下“饅頭包子”,它們屬於“中式發酵面食”,而這個概念還包括花卷、烙餅等等,它熟制的方法除了用蒸汽蒸,還可以水煎、鍋烙。
和面包使用高筋面粉不同,中式發酵面食主要使用中筋面粉;加熱器具更易得,蒸制時可以用鐵鍋+竹蒸籠,或者直接用金屬蒸鍋。和西式面包壹樣,中式面點也可以講究材料使用的比例、面團的溫度、面種的使用等等,而對口味、外形的想象,也遠遠超越我們常見的菜包子、肉包子和白面饅頭。
中式包子制作基本過程
中式包子饅頭的制作,大致分為攪拌、壓延、分割、整形、發酵、熟制六個環節。
●攪拌:把面團材料攪拌成為面團。又可分為“壹次攪拌法”和“二次攪拌法”,和制作面包壹樣。攪拌過後,進行大約8分鐘的基本發酵。
●壓延:把面團反復搟壓、折疊,可以排去面團裏多余的氣體,得來成品的潔白、光滑、細致。
●分割:把面團分割成壹個產品的大小。
●整形:中式的包點的形態千變萬化,對比面包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的手法熟能生巧。
●發酵:熟制前的發酵又叫“最後發酵”,這對最終成品的品質有著關鍵的影響,對發酵程度的判斷是這壹階段的重點所在。
●熟制:可以蒸、煎、烙。
中式包點的面種
沒有面包的波蘭種和魯邦種,中式包子的面種大致分為中種、湯種和老面,湯種又更細分為溫水燙面、半燙面和全燙面,老面裏又區分了室溫老面、低溫老面和隔夜冰種老面。
●中種法:讓面團有較強的膨脹力,縮短發酵時間,整個發酵過程更加穩定。
●湯種:讓面團能吸收更多水分,增加面團含水量,延緩老化,組織柔軟適合做包子。
●室溫老面:需要12小時以上的老面培養時間,老面能使面團帶有濃厚的麥香而不帶酸味,最能呈現天然乳酸菌香氣。
●低溫老面:需要16小時以上的培養時間,培養成功率高。在夏天,使用低溫老面可以有效防止面團升溫,還能讓面團香而不酸,呈現自然香氣和甜味,口感Q彈。
● 隔夜冰種老面:需要15小時以上的培養時間,減少酵母用量,在低溫環境發酵,獲得充分的活性,可縮短主面團的攪拌發酵時間,並讓發酵更加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