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泳池清潔關閉
黃鱔喜溫度、避風、光照、怕驚嚇,所以網箱養殖應選擇有陽光、避風、水源方便、外界幹擾少、面積3 ~ 5畝、水深約1.5m、水位相對穩定的池塘。放養鰻種前,池塘要用生石灰100 ~ 120kg/畝徹底消毒,殺滅水中有害微生物,改善底質。
2.保持架插入和釋放間隙
網箱面積1.5 ~ 20平方米,材質為聚乙烯網。它是壹個長方形的六邊形盒子,高度為1.5m,長寬依池塘而定。籠子設置在池塘中央,四角用竹子固定,四邊用竹子捆綁,竹子與四角鉸接,這樣當水上漲時,籠子可以上升,水下降。網箱下沈深度約1.0m,網箱上緣距水面0.5m,為防止黃鱔逃逸,應做好日常管理浮標。籠子的總面積不應超過池塘面積的50%。1放養鰻鱺種前,將網箱放入水中,讓部分藻類附著在網箱上,避免鰻鱺體與網摩擦造成的傷害。同時,網箱內放養水花生、水葫蘆等水生植物,為放養鰻魚苗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水生植物的覆蓋面積為80% ~ 95%。如果水生植物生長緩慢,可適當施用肥水寶或尿素促進生長。肥水寶有利於培養肥而活潑、嫩而爽口的良好水質,有利於提高鰻鱺苗的成活率,提早開始進食。
3、鰻魚苗放養間隙
目前黃鱔的苗種來自捕獲的野生苗種,籠捕最好。電捕、漁捕、肛門泛紅伴腸炎的黃鱔,所有品種都要消滅。壹般黃鱔苗的體色最好,即背部暗黃,有暗褐色斑點的黃鱔苗,其次是青色黃鱔,灰色黃鱔不適合做鱔種。放養時間:上半年為4 ~ 7月,氣溫20 ~ 25℃,6 ~ 7月為最佳放養期。如果溫度超過30℃,鰻魚種的存活率就會受到影響。鰻鱺品種的適宜規格為20 ~ 40條/kg。下半年宜將當年繁殖的鰻鱺苗放養,越冬後作為來年的苗種。放養時壹定要分大小箱,同壹個籠子大小要統壹。每籠應壹次性放養,放養密度為1 ~ 2kg/m2。在放養幼苗前,用20mL/ m3水和20g/ m3水浸泡幼苗20分鐘,對體表粘液進行修復和消毒,以提高幼苗的體質和抗應激能力,提高幼苗入箱後的成活率,提早開始進食。
4.餵養和馴服。
新放入籠子的鰻鱺品種必須經過馴化和飼養。方法:放養前3天不對鰻鱺進行投餵,待鰻鱺正常活動後,在夜間開始投餵。選擇黃鱔最喜歡的蚯蚓、小雜魚、河蚌作為投餵餌料,采用少量多次,然後每天逐漸提前投餵時間,直至正常投餵。在這個階段,可以在餌料中摻入壹些保健藥物,如先鋒、利胃散、金胃素等,以提高鰻苗的整齊度。鰻魚形成良好的攝食習性後,可以在鰻魚餌料中慢慢添加人工顆粒飼料,采用先少後多、逐步適應的方法,逐步增加飼料投入工作的比例。最終比例控制在新鮮餌料1kg,飼料1 ~ 2 kg,每天6 ~ 7點和17 ~分兩次投餵。日投餵總量壹開始是按鰻鱺體重的2% ~ 3%計算的,後來逐漸增加到6%。逐步餵養是最好的餵養方式。市場上買的新鮮小雜魚等新鮮餌料,投餵前壹定要洗凈,同時每公斤新鮮餌料要用神草丹1mL浸泡消毒半小時,以殺滅致病菌。
5.日常管理
黃鱔網箱養殖用水要有壹定的肥度,透明度控制在15 ~ 20 cm。過於清澈的水色會影響黃鱔的生長。為改善水質,提高池塘利用率,應及時在箱外套種鯽魚、鰱魚、鱅魚、草魚,鯽魚套種還可消除黃鱔的敵害。平時要經常觀察,定期檢查箱底。如果發現死鰻魚,要及時拿出來。壹旦籠子破了,鰻魚生病了,要馬上修理治療。夏天氣溫高,鰻魚吃得多,排泄多,水質容易腐敗。現階段應以水質控制和防暑降溫為主要措施。每天及時消除殘留餌料,必要時清洗網衣,換水時換底水。對於壹些水質差,底部老化,沒有水換的地方,要經常使用海中寶來凈化水質。箱內的水生植物也要經常去除老化部分,以促進新草生長,增強水生植物的凈水功能。到了秋天,水溫開始慢慢降低,水草開始衰老。因此,應及時撈出老化的水生植物,留出1/7水面晾曬,以改善水質。冬季水溫下降,水生植物老化腐爛,養殖密度增加,水質惡化,導致黃鱔免疫力明顯下降。因此,越冬前在魚餌中添加適量的藥物如金維素、幹寶顆粒、敗毒顆粒、補血顆粒等,以提高魚類的抗病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在冬季使用強毒凈、神草丹、解毒王對水體進行消毒。海中寶凈化水質的工作不容忽視,以保證黃鱔安全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