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陽菜豆腐有著悠久而厚重的歷史文化。是當地先民為適應山區惡劣的自然生活條件和環境而創造的壹種食物品種,是長期養成的飲食味覺習慣。也是當地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山區民俗文化的體現和載體。隨著時間的推移,昔日村民的菜豆腐也走出了尋常百姓家,走進了現代市場,走進了豪華餐廳,溶入了人們的情感深處,成為略陽最受歡迎、食客最多、最具地域代表性的小吃。
在略陽,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農家,所有家庭主婦都會做豆腐。特別是城裏人,平日工作忙,沒時間做,就去街邊的店鋪吃飯。星期天在家的時候,家庭主婦們總會不厭其煩地親自精心做壹頓飯,全家人聚在壹起,或者邀請三個朋友、四個朋友聚在壹起,津津有味地吃壹頓。就是剩下的菜吃到下壹餐還在爭先恐後的吃,更別說下壹餐吃的是別有風味的豆腐。接待客人時,無論是公宴還是私邀,以酒肉相待後,下壹餐壹定是帶他們去“農家樂”或街邊小店吃豆腐,以消除宿醉,刺激食欲。客人吃完後,總會贊不絕口,笑個不停,非常滿意。這也是“招待”或“公關”的“套路”,而且會是必須的。
其實做壹盤好菜的豆腐,既是壹件很簡單的事情,也是壹件很復雜的事情。說它簡單,主要是指所用的材料是普通的、大眾的、廉價的、不貴的,制作的方法和程序是壹眼就能看懂,盡快學會的。說復雜,主要是程序多,環節多且費時,環環相扣,缺壹不可。通常,壹個聰明的女人在家做壹盤美味的豆腐需要壹個多小時。所以,逐漸學會生活,懂得品味生活的城市人,大多不想把時間花在“精雕細刻”上,而是主動營造“買方市場”,去外面的街邊小店花錢。男人2.5元的大碗吃飽了,女人2.00元的小碗吃不完,既省時又省力,還便宜。花更少的錢過得舒適快樂,這是“休閑”和“觀念更新”,既繁榮了市場,刺激了經濟,又滿足了就業,改善了生活。為什麽不壹蹴而就?
做豆腐的時候,第壹步當然是把當地的優秀普通大豆用清水浸泡。如果時間緊張,也可以隨時用溫水浸泡。黃豆完全膨脹後,先用石磨或打漿機磨成豆漿(正宗的是用石磨磨成漿),濾出豆渣,然後將豆漿倒入鐵鍋,大火加熱。豆漿燒了就要煮,豆漿鍋裏點了點酒。這時,白花花的豆漿會立刻匯聚成壹層厚厚的嫩白豆腐,再在鍋裏繼續煮四五分鐘,豆腐就變得又老又硬了。這時候用漏勺將湯水撈起,放入溶解器中備用。第二步,將黃燦燦的糯米面與壹些鮮香的豆腐混合,逐漸加入到生麥面中進行搟制,這樣搟制出來的面就會軟滑、清香可口。搟好面條後,切成半尺多長的塊,放入煮好的漿湯鍋中,等到壹根壹根熟了,放入碗中,加入漿湯。用鏟子或勺子把事先準備好的幾塊豆腐鏟到漿湯鍋裏幾波後,放在碗裏的塊上。這時,壹碗黃燦燦如金,白嫩如銀,熱氣騰騰的像壹團熱氣騰騰的夏薇,色香味俱全。
蔬菜豆腐蔬菜豆腐,只有豆腐沒有蔬菜,怎麽能叫“蔬菜豆腐”?先別吃!做好豆腐只能說是成功了壹半,另壹半是吃菜。先再拿壹個小碗小碟,親自盛各種喜歡吃的涼菜。略陽人管它叫“菜盤”。當“菜”夾好後,妳可以把它放在桌子上,邊吃面和豆腐邊吃“菜”。吃著美味的豆腐,看著五顏六色的菜肴,既能滿足食欲,又能享受吃的快感,還有感官和美的享受。這時,妳會由衷地感嘆生活是多麽美好,大自然是多麽無私慷慨,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略陽人把這種不同於壹般面食菜的吃法,用鹽和醬油醋“同吃”或“同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