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用餐,因點餐過多、餐品分量大,導致剩下大量食物,造成浪費,這種情況屢見不鮮。7月初,商務部、中央文明辦聯合發出通知,就餐飲行業深入開展“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餐飲浪費”工作作出部署。北京各餐飲企業響應號召,通過公布大數據、提倡點半份餐等各種方式減少浪費量。針對後廚衛生問題,北京同步推進“陽光餐飲”工程,目前,海澱區2613家餐飲單位後廚直播已上線。
在多個部門和機構倡導的“光盤行動”中,“點半份餐”是壹個不錯的創意。但如果沒有強制性措施的促進,沒有移風易俗的環境保障,半份餐的善意很可能遭遇“天花板”。2012年4月央視報道,中國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高達2000億元,僅餐飲業壹項,我國每年就要倒掉約2億人壹年的口糧。造成浪費的原因綜合起來,不外乎面子觀念作祟、敏感的衛生觀念、奢侈的公款消費、狹隘的銷售策略等,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也有宣傳節約的重要性、培養全民節約意識等,但更重要的是,若沒有剛性的保障和促進措施,停留在呼籲與倡導環節的促進,就難以真正收到明顯的成效。
最近開展的壹項調查顯示,“光盤行動”實施四年來,餐桌上“盛宴”變“剩宴”的浪費現象又悄然有所擡頭,“舌尖上的浪費”出現回潮跡象,“半份菜”從壹些原本有此服務的飯店菜單上消失了,“點壹桌剩半桌還不打包”的情況又時有發生。4年前,在北京市餐飲行業協會等單位的倡導下,全聚德等10家大型餐飲連鎖企業率先響應,這些企業旗下的749個門店推出“半份菜”、“小份菜”和“熱菜拼盤”服務,並逐步提供免費打包服務,鼓勵消費者將沒吃完的剩菜打包帶走。然而媒體的調查顯示,這些曾被津津樂道的“半份菜”以及熱菜拼盤,如今早已退出菜單。
商家都具有逐利性,銷量越多利潤越大,至於反浪費則退居其次;顧客好面子的基因還在,攀比之風就如同毒瘤壹般難以根除,供需兩端的結合會形成強大的驅動力,導致第三方的政府性倡導和行業性呼籲,也多停留在“字面印跡上”。若沒有剛性的措施作為保障,任重道遠的“光盤行動”就遙遙無期,乃至出現壹邊倡導壹邊浪費的反差。
道德上的引導當然重要,不過剛性的促進措施也不可或缺,否則“有柔而無剛”則會導致手段短板,單腿走路也無以直線前進。借鑒國外的經驗來看,以立法為基礎而實行法治,是解決“舌尖上的浪費”的根本途徑。在德國,無論自助餐還是點餐,都不能浪費,壹旦發現有人浪費,任何見證人都可向相關機構舉報,工作人員會立即趕到,按規定罰款。國內壹些地方嘗試采取把“光盤行動”納入制度化的軌道,比如要求餐飲服務者承擔引導服務並提醒食客打包,若沒有履行告知、提醒或者專業服務,則會被給予相應的處罰。比如《西城區對餐飲企業剩飯剩菜行為管理處罰辦法》規定,餐飲企業未盡到提醒義務,導致消費者浪費現象嚴重、被執法人員檢查發現或受到投訴舉報,將根據實際情況給予警告曝光、停業整頓、加入餐飲企業黑名單等處罰。
國內其他地方如武漢、珠海、銅陵等地都進行了類似的嘗試,有的還通過立法而固定下來。然而,如同禁煙令的實施壹樣,在無經費、無人員、缺條件等多重因素下,“有法不依”的現象依然嚴重,說好的“罰款”在強大的阻力面前成為擺設。至於其他壹些地方,為了移風易俗而實施的“限桌”、“限錢”、“限人”等措施,也因為不符合權利自由的原則,在強大的輿論和習慣雙重夾擊下敗下陣來,半份餐的善意依然停滯不前。
剛性措施應當體現在兩個層次,壹是措施本身應當實現剛性化,即以立法的形式將各方的責任明確並固定下來,實現“有法可依”;二是實現配套強化和環境營造確保法律規定得到執行,並最終解決“有法必依”和“執法必嚴”的瓶頸。
若沒有剛性的措施作為保障,任重道遠的“光盤行動”就遙遙無期,乃至出現壹邊倡導壹邊浪費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