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米粉和米線有什麽區別?

米粉和米線有什麽區別?

米粉是指以大米為原料,經過浸泡、蒸煮、壓條等工藝制成的條狀、絲狀的米制品,而不是含義上的大米經過研磨制成的粉狀物質。米粉質地柔韌有彈性,煮的時候不糊湯,幹炸的時候也不容易斷。它們與各種菜肴或湯料壹起烹制或幹炒,爽滑可口,深受消費者(尤其是南方人)的喜愛。

米線種類繁多,可分為排米線、立方體米線、波紋米線、銀絲米線、濕米線、幹米線。它們的生產工藝大同小異,壹般為:大米-淘洗-浸泡-制漿-蒸煮-壓片(切絲)-蒸煮-冷卻-幹燥-包裝-成品。

米粉是昆明最常見的小吃。米粉的制作必須選用優質大米,經過發酵、打漿、過濾、蒸煮、擠壓、蒸煮而成。它看起來像壹條長長的線,又白又有彈性,可以有多種吃法。廣東叫米粉,廣西叫線粉和幹米粉,尤其是雲南米粉。

米粉是壹種古老的食物。在古代烹飪書《食時代》中,米粉被記載為“魅”。《釋詞》是記載於隋書的《釋詞法》,南宋時已失傳。“魅”的本義是精米,引申為“精飯”。“齊姚敏術”指的是“真”的制作。先將糯米磨成粉,與蜂蜜和水混合,調至粗細適中,倒入底部鉆出的竹勺中,粉漿流出成細紋,再放入鍋中熬成油膏,即為米粉。精米磨成精粉,精食由精粉制成,因為米粉有“韻味”之稱。因其流出而熟,亂,纏,纏,又稱“亂積”。

到了宋代,米粉又叫“米線”,已經可以曬幹了,潔白光亮,細如絲線,可以送給別人。“江湖常翁史超陳藻?6?1酒店三服》說:“壹縷粉,壹縷韁繩。勻細繭吐絲,清潤鵝,去脂。武農之法不同,楚可倚墻而立。這玉食,取我蔬腸。七筋空滑,猶甜。”當時,徐南青在趙帆寫下了“用米線做壹個窩”的詩,這表明當時的幹米粉是鳥巢狀的,就像今天在昆明制作的幹米粉壹樣。

明清時期,米線也被稱為“年糕”。許嵩《宋氏生部》曰:“飯令人惡心,聲令人腐臭,謝蝶山曰:‘米線’。”有兩種制作方法。第壹,“粳米很幹凈,糯米絕對精細。湯略硬,鍋煮。少許混合面粉,“做鏈接,切成細條,暴幹。"在脂肪汁中煮沸,並與胡椒,胡椒粉,醬油和洋蔥混合. "其次,“在粉中加入米漿調成糊狀,像綠豆粉壹樣揉成團,放入湯中,放入水壺中撈起。”

雲南米粉目前仍有兩種制作方法:壹是將大米發酵後研磨而成,俗稱“酸米粉”。其工藝復雜,制作耗時,但爽滑香甜,有壹股香米味,是傳統方法。其次,將米粉直接放入機器中擠壓,利用摩擦的熱量使其糊化成型,稱為“幹米粉”,幹燥後即為“幹米粉”,便於攜帶和儲存。煮著吃著就脹。幹米粉比較硬,有嚼勁,長,但是沒有酸米粉香。

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是雲南著名的小吃,吃法很獨特。先煮壹碗滾燙的雞湯。因為湯汁濃稠,覆蓋著浮油,所以能保持高溫,據說在170℃以上。然後是生肉片、烏魚片、火腿片、腎肝片、厚樸片等。被放入滾燙的湯中。生菜變色時,腐皮、韭菜、辣椒、洋蔥等。已添加。最後加入米粉攪拌食用。“過橋米線”口味獨特,品格高雅,風格獨特風騷,是各類小吃中的佼佼者。昆明有句民謠:“壹碗湯端上桌,壹層雞油不冒煙。米線熟了,米線傳天下。”

過橋米線起源於雲南南部的蒙自,已有200年歷史。蒙自有南湖,湖中有島。在島上,有壹座蜿蜒的橋連接著海岸。傳說當地有個舉人,立誌要在秋考中名列前茅,就上了島,苦練內功。為了讓他專心學習,舉人的妻子每天按時送飯。但是路遠橋長,飯已經涼了,舉人的食物很少。這位女士非常擔心,她殺了壹只母雞,燉了它,然後把它送到了島上。舉人沈浸在閱讀中,但她沒有吃東西。壹個小時後,雞湯還是熱的。這位女士喜出望外。仔細觀察,原來是面湯上塗了壹層厚厚的雞油,所以熱度沒有斷。這件事壹時被傳為美談。從此就有了用沸油湯吃米線的方法,被很多人模仿。因為送米線到島上要經過壹座石橋,所以這種吃法被命名為“過橋米線”。

蒙自過橋米線是精品,人稱“菊花過橋米線”。蒙自人愛菊花,有吃菊花的習俗。每年秋天,取新鮮的菊花花瓣放入“橋湯”中,清麗可口,又增添了不少詩意。冬春不過吃過橋米線,配壹盤炒藕片,叫“十七孔過橋米線”。還有素清湯過橋米線,配以植物油、豆腐、豆腐皮、豆芽、冬瓜,稱為“白頭翁”。清朝光緒年間,過橋米線流傳到個舊等地。1920年,個舊市人孫發到昆明開了專門賣過橋米線的仁和園,把這種美食帶到了昆明。十年間,“過橋米線”的口碑直線上升,僅昆明就有壹百二十家加盟餐廳。

鍋飯線

小鍋米線又稱小鍋豬肉米線,是昆明人最好的小吃。要煮它,必須把特制的小銅鍋放在特制的爐子上,把湯燒開,把剁碎的人肉放進去,然後加入米線,再放入調料、韭菜、豌豆尖等。出鍋時要倒入辣椒油,湯汁熱乎乎的,很爽口。

至於小鍋炒米粉,重要的是小鍋炒,鮮嫩麻辣,特別是味道。有多辣,民間有句話:“米線攤前吃米線,湯熱了加蒜,杜詩梅要了就吃油辣椒。”

米靚線

米粉可以涼著吃,叫涼皮,在昆明很受歡迎。取新鮮米粉,用芝麻醬、芝麻糊、香椿水、鹽水、蒜汁、辣椒油等調勻。,再加入韭菜、香菜、剁碎的鹹菜等。,上菜。其味酸爽,清香可口,是夏秋兩季的美味佳肴。如果它有特殊的方法,或者配以鱔魚,就叫“鱔魚涼皮”;或者配壹種特別的酸湯,叫“酸湯涼皮”。有句民謠叫“米線攤最熱鬧,辣椒是酸的,醋是帶辣椒的。壹堆妹子吃米粉,嘴巴燙得吹口哨。”

在傳統的雲南風味餐桌上,涼皮也被用作涼菜,紅、白蘿蔔絲、韭菜段、水發木耳、海蜇絲、薄荷、雞絲、酥脆鹵蛋排列在四周,酸、辣、麻、甜、香五味俱全,紅、綠、黃、紫、黑五顏六色,增添節日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