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態特征及生物學特性
1.1形態特征
野生百合是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廣卵形,鱗莖無皮,直徑4~9cm,莖高25~92cm,直立莖上葉披針形多而散生,葉綠色光滑。花單生或著生莖頂,花形喇叭狀,花色為白色、淡黃、橙色等,帶清香。
1.2生物學特性
野生百合最適宜的生長溫度是20℃左右,溫度太低,生長緩慢,甚至停止生長。為是長日照植物,增加光照,可以提早開花,反之,則開花推遲。喜柔和光照或半蔭,莖葉生長喜濕潤的空氣。但栽培時環境空氣濕度過高,通風透氣不好,易產生病害。對土壤要求較高,需生長在土層深厚、肥沃、疏松、透氣性好且排水良好的沙壤土,而粘重板結的土壤不利於生長。在pH為5.5~6.5的酸性土壤最為適宜。
2栽培技術
2.1選地做床與定植
苗床應選擇在交通便利,排灌良好,土層深厚疏松、富含腐殖質,濕潤、土質微酸性的土壤為宜。做苗床高度為25cm,寬度1m,步道溝50cm。每年9~11月秋季移栽,種植宜深,種球頂端到土表距離6~10cm。東西向作高苗床,行距20cm,株距5cm。並用稻草或鐵芒箕覆蓋,利於保墑、降低土表溫度、防止雜草生長,促使鱗莖發育。
2.2澆水
通常,野生百合耐旱較好,但其莖葉柔嫩、多汁,需要足夠的水分。因此,在生長過程中,對水分需求較多,才有利於莖葉生長和保證花蕾發育。栽植後,澆水太少或過多,都不利於生長,易出現莖葉軟弱枯萎或徒長。
2.3施肥
野生百合根系發達,吸收能力強,在莖葉生長期、地下鱗莖膨大期和現蕾開花期,都應保證足夠的營養。在莖葉生長期和地下鱗莖膨大期,施氮肥和鉀肥更為有利;在現蕾開花期,施用低濃度的氮肥促進花蕾形成。
2.4光照
光照對野生百合的生長和開花有很大影響,不僅與光照長短有關還與強弱有關。所以,在夏季光照太充足需適當遮陰,否則光照太強會使植株矮小;若日照太短,也會使切花質量明顯下降。
2.5溫度
溫度的控制對獲得優質切花相當重要。生長初期促使其發根溫度為9~13℃;栽培時應保持晝、夜溫度為20~25℃、10~15℃。如果晝溫超過30℃時,應采取通風措施或遮蔭;如果夜溫達15~20℃,也會使野生百合生長不良。
3病蟲害防治
3.1蟲害
百合蟲害較少,有少量的蚜蟲、介殼蟲危害葉片和地下害蟲(地老虎、螻蛄)為害地下鱗莖及鱗莖盤,可用40%氧化樂果500~800倍液或敵敵畏500~600倍液防治。
3.2病害
百合為球根花卉植物,病害相對較多,但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立枯病和葉斑病。
病毒病:危害整棵植株,導致不長新根、不發新葉,葉片短、叢狀,植株萎縮,以致黃化、枯萎、死亡。防治方法為每月根部噴1次植物病毒疫苗或病毒凈600倍液,使植株體內病毒的活性減弱,防止植株發病。
立枯病:危害根系、鱗莖,造成腐爛,使整個植株直立枯死。防治方法為在種植時選擇無病鱗莖,並進行藥物處理。通常,要多施磷、鉀肥,少施氮肥,增強植株抗病性。每月根部淋施磷酸二氫鉀1次,施肥量25~30g/株。發病時,每隔7~10天用硫酸銅1000倍液或敵克松600倍液灌根。
葉斑病:危害葉片,出現水漬狀暗褐色葉片病斑,導致葉片失綠、黃化,甚至枯萎、脫落、死亡。防治方法為當葉片上出現暗褐色水漬狀病斑時,可用多菌靈或托布津500~1000倍液,約10天葉面噴灑1次,1個月可取得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