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粘上秋肥是什麽意思?

粘上秋肥是什麽意思?

貼秋膘是中國的傳統習俗,通常在立秋的那壹天。中醫有“苦夏”之說,夏天的人往往會出現脾胃相對亞健康的癥狀。既有季節因素,也有心理因素,身體也在消耗。曾經在立秋的時候,民間用燉肉來彌補夏天流失的“脂肪”,稱為“貼秋肥”。貼秋膘的習俗始於清代,尤其是北方地區。以下是我給大家說的放秋肥的意思。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的8月7日、8日或9日為立秋。這壹天,民間稱為“貼秋膘”。人們在初秋時流行用吊秤稱體重,並與長夏的體重進行比較,以測試他們的肥胖程度。減肥被稱為“苦夏”。當時人們往往只以胖瘦來判斷健康。當然,減肥的話還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糊秋肥”,吃好吃的。當然,吃肉是首選。這壹天,普通人吃燉肉,講究的人吃水煮肉、紅燒肉,還有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現在的年輕女性常常擔心被秋天卡住,希望能瘦壹點。

原來,過去人們對節氣的重視,大多與飲食、防病有關,這與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註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不能忘記吃它。所以北京、河北、東北壹帶的人都流行“貼秋肥”。

除了立秋的“貼秋肥”,天津等地也流行“咬秋”。人們相信在初秋吃瓜可以避免冬天和第二年春天的腹瀉。清代張導的《歲時天津雜記風俗》中有這樣的記載:“立秋吃瓜咬秋,可免瀉。”在清朝,人們在立秋的前壹天在院子裏放上甜瓜、蒸熟的茄子和香糯的湯,並在立秋時食用,以清除夏季的熱量和避免痢疾。

立秋是農民重視的壹個重大節氣。有句俗語叫“立秋坐初,明年春餓”,提醒人們加緊幹農活,爭取豐收。農諺雲:“下雨就下雨;下雨的時候,它會在初秋變幹。”。還有壹種說法是,萬物七月有收獲,六月秋有失落。這意味著在農歷七月的秋季開始時,預計會有谷物收獲;如果立秋是在陰歷的第六個月,就會有歉收。再如“秋前北風吹,秋後下雨,秋後北風幹河底”,意思是立秋前北風吹,秋後要下雨;如果北風在立秋之後吹,冬天可能會很幹燥。對於過去依賴天氣獲取食物的農民來說,立秋的意義不僅限於吃。

立秋以潤燥為主,小心粘上秋肥。秋季,天氣逐漸轉涼,人們經常會感到口、鼻、皮膚等部位有不同程度的幹燥感。因此,他們應該吃壹些有營養、滋補、多汁的食物,少吃辛辣和油炸食物。秋季宜吃濕潤、甘寒的食物。寒涼能清熱。甜食性油膩,有急、和、補之功。酸味食物有收斂、生津、止渴的作用。同時,中醫認為肺與秋氣關系密切,應多吃潤肺生津的食物,如百合、蓮子、山藥、蓮藕、平菇、番茄等。從這個角度來說,立秋後,我們應該特別註意定期和定量的飲食,潤燥和強身健體。

原因

俗話說“立夏之後,無病三分虛”。按照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秋冬需要進補。秋季適當進補,是人體各器官功能恢復和調節的最佳時機。

經過漫長的炎熱夏季,人們經常喝冷飲,吃凍品,脾胃功能減弱。所以,秋初忌用補。大量食補會突然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虛弱的消化器官壹下子承受不了,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癥狀。所以秋季進補前要給脾胃壹個調整適應期,可以先補充壹些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調理脾胃的功能。如魚類、各種動物的瘦肉、雞蛋、山藥、蓮子等。此外,乳制品、豆類、新鮮蔬菜、水果要適量食用。藥食兩用的芡實,也是調理脾胃的佳品。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物質,具有滋補強身、補中止渴、固腎養精的作用。

註意人群

具體來說,以下三類人要特別註意:

脾虛患者。脾虛者常表現為少食、腹脹、食欲不振、體虛乏力、偶見腹瀉、面色萎黃。這類朋友在進補前不妨吃壹些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茯苓餅、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吃粥可以和胃、健脾、潤燥。所以如果用以上食物煮粥,療效會更好。

胃火旺盛者。總是愛吃辛辣油膩之品的朋友,容易熱化為火,積熱於胃,表現為胃灼熱、喜歡冷飲、口臭、便秘等。這樣的朋友在進補之前壹定要註意清胃裏的火。適度多吃苦瓜、黃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等胃火平息後再進補。

老人和孩子。由於消化能力較弱,胃中常出現食積,表現為食後食欲不振或腹脹。所以在進補之前,要註意消食健胃,不妨吃壹些助消化、健脾胃的食物,比如山楂、白蘿蔔等。癥狀嚴重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保和丸、香砂養胃丸。[1]

除陽虛者外,不要吃太多溫性食物或藥物,如羊肉、狗肉、人參、鹿茸、肉桂等。,否則容易加重秋燥。秋季進補吃什麽好?專家向普通補品推薦以下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