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菜,12-3月溫室育苗,2月中旬至3月下旬露地育苗。夏生菜4-5月中旬露地栽培,5月下旬-7月覆蓋遮陽網,直接種植或高密度種植。秋生菜,7-9月覆蓋遮陽網播種育苗移栽。越冬生菜,10-11月露地育苗。
種植技術
壹、種子處理:
5-9月播種的種子由於酷暑高溫難以發芽,播種前需要低溫催芽。即種子用冷水浸泡6-7小時,用濕布包裹,在20-25℃下發芽,直至種子80%發白。或者將種子用冷水浸泡1-2小時,用濕布包裹,置於距水面30厘米的地下,每天噴水1-2次,3-4天發芽,或者將種子浸泡24小時,用濕布包裹,放入冰箱或冰櫃,在-3~-5℃冷凍24小時,再冷凍。
第二,整個土壤
選擇地勢高而幹燥、排水良好的地塊作為苗床,播種前5-7天每畝施腐熟有機肥4000-5000公斤或復合肥500公斤作為基肥。整地前施,然後深翻,整平,蓋上塑料薄膜,等待播種。
第三,播種:
1.春萵筍,大棚育苗時,先揭開苗床上的薄膜,給腳底澆水,水滲出後,用少量細沙或細土拌好種子,再播種。10平方米苗床25-30克。播種後覆土0.30-0.50厘米,蓋緊薄膜,夜間覆蓋遮陽網或草席保溫。用小拱棚在空地上育苗。
幼苗出土前,地膜要晚揭早蓋,不通風提高床溫。幼苗出土後,適當通風,白天保持床溫12-20℃,晚上保持床溫5-8℃。遮陽網早露晚蓋,1次種植2-3片真葉,苗距4-5 cm。移栽前5-6天,增加通風,煉苗。
2.夏季萵苣在陰天播種。4-5月上半月播種濕種子覆蓋膜,出苗後揭去。5月底至7月上旬,用小拱棚或平棚覆蓋遮陽網,直至出苗或兩片真葉。雨天用遮陽網覆蓋,防止雨水沖刷。10平方米用於播種5-10克。2片真葉前的苗距為1次,4-5片真葉間的時間為1次,苗距為10 cm。
健康苗也可以按照10 cm的行距高密度種植。每次株距、定苗、移栽後,配合澆水,施腐熟稀糞水。雨天清溝排水漬,種植前15天左右澆0.50%尿素水1次。成苗或移栽後25天左右,即可陸續收獲幼苗,投放市場。
3.在播種秋萵苣之前,要把苗床徹底弄濕。播種後用1層3-40%腐熟豬糞渣和1層薄稭稈覆蓋,或用黑色遮陽網覆蓋,播種發芽種子或濕種子。出苗前,在苗床土上覆蓋雙層浮面,出苗後,覆蓋銀灰色遮陽網。早晚澆水施肥,保持床土濕潤,及時除草。
擴展數據:
生菜夏季高產技術
夏生菜根系淺,吸收能力弱。此外,植物在夏季生長迅速,需要更多的肥料和水。因此,田間管理應多註意肥水,以利於植物茁壯成長。幼苗成活後,每隔3-5天施壹次稀糞水,連續噴施3次蔬菜壯感靈,以提高植株的水肥吸收能力,促進萵筍莖稈健壯,葉片鮮嫩,產量高而優。
生菜是寒地作物,不耐高溫。夏季要選擇耐熱、抗病、產量高的品種,播種前浸種催芽。種子可冷水浸泡8-12小時,待種子吸水率達到70%-80%時,用濕紗布包裹,4-5℃低溫保存24-28小時,放置。播種後及時噴施新的高脂膜可以保墑,活化地表硬化密度,提高出苗率。
夏季生菜的收獲期也是抽薹最快的時期。如果不及時采收,抽薹後生菜的品質會變得堅硬,甚至空心,極大地影響生菜的產量和品質。所以,生菜要及時收割。當萵筍主莖頂端與最高葉端平齊時,為適宜采收期,采收前10天禁用農藥。
種植和管理
種植時選擇排水條件好的壤土,每畝施腐熟有機肥4000-5000斤。深翻整平,做高壟,寬1.20-1.50米..育苗前給苗床澆水。
春萵苣,苗齡25-30天,5-6片葉時,株距20 cm× 27 cm,深度應埋在第壹個葉柄基部。種植後要澆水。列為葉,株距15cm× 20cm。地膜覆蓋栽培,基肥要壹次施足,下雨天要覆蓋地膜防止漬水。溫室和露地栽培,在陽光溫暖的天氣下栽培1-2次,及時澆水追肥,前期勤灌淡肥,保持畦面濕潤。當工廠基本關閉時,可以將嫩植物投放市場。對於莖稈,每畝施尿素15公斤0-2次。
秋萵筍,25日齡種植,行距25 cm× (30-35) cm,列為嫩株,行距15 cm× 20 cm。陰天或下午栽植後,及時澆水,遮陽網上覆蓋溫室、小拱棚或平棚,減緩出苗。少中耕,淺中耕,輕糞灌溉,保持土壤濕潤,植株封壟期前後,每畝施尿素3000-4000斤或15斤2-3次。
冬季生菜,苗床底肥不宜過滿。幼苗40天左右時,用塑料薄膜種植,株行距為(30-35) cm× (30-40) cm。成活後,施1-2倍淡糞水。如果是第二年上市的成熟植株,越冬前要註意煉苗,施肥澆水不宜過於頻繁,防止苗期過度生長。冰凍前,再施1倍防凍肥水。第二年春季及時清除雜草,淺中耕1次,追肥濃度由小到大。莖基部開始膨大後,追肥次數減少,濃度降低。如果使用塑料薄膜和溫室栽培,應施用單壹肥料,並註意通風管理。
收集和收集種子
在莖完全變大之前,幼苗可以在任何時候收獲並投放市場。當萵苣的頂部與最高的葉梢平齊時,是收獲萵苣莖的適宜時期。為了延長上市期,延緩秋萵苣的收獲,可在晴天用手掐掉生長點和芽,或從團棵期開始每隔5-7天噴施350-500 mg/kg矮壯素2-3次,或在基部肥大時每隔5天噴施2500 mg/kg矮壯素2次。
萵筍種子采集較好保存冬春萵筍種子,保存植株品種相隔約1000米。選擇並保留生長旺盛且具有本品種特征的植株。間伐後保持株距33厘米見方以上,去除老葉,增肥增土,促進側枝生長。開花時要適當去掉壹些枝條,插上柱子,防止倒伏。開花期間不能缺水。開花後,應減少灌溉。20-25天後,種子植物的葉子正常變黃,種子呈褐色或銀灰色。白冠毛出生後,要及時收割。?
疾病控制
第壹,灰黴
該菌危害葉和莖,葉片上的病斑最初被水浸泡,膨大後為不規則的灰褐色斑點,濕度大時,病斑上產生壹層灰葡萄孢。莖受侵染時,首先在基部產生水浸點,然後莖基部腐爛,膨大後產生灰褐色或灰綠色的黴菌層。高溫幹燥,病株逐漸幹枯死亡;在潮濕的條件下,病株從基部向上潰爛。
病原菌以菌核或分生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菌核萌發產生菌絲,菌絲上有分生孢子,通過氣流傳播。細菌喜歡溫暖高濕的環境,最適溫度為20-25℃,相對濕度為94%左右。
預防和控制方法:
發病初期,噴灑50%來蘇可濕性粉劑600-700倍,28%灰樹花可濕性粉劑600倍,50%滅蟻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50%腐黴利可濕性粉劑1500倍,或40%灰樹花可濕性粉劑1200倍。這些藥物交替使用。根據病情噴灑1次,7-10天,連續防治3-4次。
二、霜黴病
這是萵苣的主要病害。春萵筍和秋萵筍都有發生,尤其是春萵筍,最容易發生在春萵筍收獲期。這種疾病主要危害樹葉。壹是近地面的葉片上出現近圓形或多邊形淡黃色斑點,葉背面長出白色黴菌。隨後,病斑變成褐色並連在壹起,全葉變黃死亡,並迅速蔓延至全株。幾天後,整片田地的植物都受損枯萎,嚴重的無法收割。
病原菌在土壤或秋萵苣中越冬,種子也可攜帶細菌。壹般在春秋兩季,氣溫低、多雨、多露、多霧、光照少、品種單壹、抗病性差、底肥不足、密度過大、通風排水不暢的地塊發病嚴重。
預防和控制方法:
1,農業防治措施:選擇抗病品種;旋轉;適當控制種植密度:施足肥,增施磷鉀肥,加強苗期水肥管理,開溝排水,溝灌灌溉施肥等。以降低田間濕度。蓮座期的及時預防,收獲後病人和殘疾人的轉移等。
2.種子重量0.3%的拌種。拌種也可用25%毒菌(25%甲霜靈)或50%福美雙、甲霜靈、錳、鋅。
3.農藥防治:發病初期應噴灑農藥,藥水比例為:安泰生70%可濕性粉劑1公斤水1700公斤,默克多66.8%可濕性粉劑1公斤水700公斤。25%甲霜靈1公斤水500公斤,40%磷酸乙酯1公斤水250公斤,64%抗病毒明礬1公斤水400公斤,48%杜瑞錳鋅1公斤水500公斤,72.2%普力克水劑65438+。
百菌清、抗病毒明礬、膦甲酸鈉、毒黴等常用藥物也有效果。用水噴,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3-4次。噴灑主要在葉子背面。化學藥劑應交替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延緩抗藥性的產生。?
第三,病毒病
萵苣感染後壹般表現為花葉、嚴重矮化、變黃。果汁和桃蚜對病毒的非持續性傳播。
預防和控制方法:
註意防治蚜蟲,選用愛美樂、蚜霧等。或用1000倍的金毒冠溶液或1000倍的50%多菌靈溶液。每7-10天1次,連續3-4次。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萵苣(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