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火龍果苗應該怎麽養才能結果?

火龍果苗應該怎麽養才能結果?

具體來說,有以下八個步驟:

壹、火龍果的種類和基本特征

按果皮顏色可分為紅皮白肉、紅皮紅肉、黃皮白肉三類。目前生產上栽培的主要品種有紅皮白肉和紅皮紅肉。其中,紅色火龍果的經濟價值最高。

火龍果的適宜生長溫度為25 ~ 35℃,5℃以下的溫度會造成嚴重的危害,因此要求在最低溫度低於10℃的地區進行火龍果的地膜栽培。最適光照為8000LX,低於2500LX會影響生長;土壤最佳持水量為60%-80%;土壤的pH值應呈中性或微酸性(PH6.0~7.5),土壤應有良好的透氣性。粘度過大會導致根系生長不良。

二、種苗繁殖技術

火龍果的繁殖方法主要有扡插和組織培養,目前生產上主要采用扡插繁殖。

扡插時間:壹般壹年四季都可以種植,但春夏是最適宜的季節。?

扡插要求:應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成年莖,長度約20 ~ 30cm。特別是選擇無病毒病的插條。

苗床的選擇:苗床要有充足的光照、良好的通風、疏松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排灌條件。

苗床管理:細土起壟(起壟面高度20-30 cm,寬度80-120 cm)。施腐熟農家肥或商品有機肥(1000kg/畝),種植後每隔10 ~ 15天噴施壹次復合肥。

扡插處理:經殺菌劑處理(可選用500-600倍多菌靈溶液)和生根劑浸泡後,插入沙壤土苗床(或苗袋)中進行育苗。請註意,切割方向不能顛倒。

育苗標準:扡插30 ~ 45天左右,長出果肉飽滿的第1莖段,根長3 ~ 4 cm。

第三,種植地點的選擇

平地

山坡田地

氣候環境:火龍果屬於熱帶亞熱帶植物,抗旱耐高溫;壹般不適合在冬季氣溫長期低於8℃的地區種植。

土壤要求:平地、山坡、沙地均可種植,但最好選擇有機質豐富、排水性能好的沙壤土。

四、種植方法和技術

種植方式有爬墻種植和立柱種植兩種。

但是柱狀種植是最常見的。其生產成本低,土地利用率高。下面重點介紹立柱種植技術。

立柱的豎立:種植前要豎立壹根10 cm見方、1.8 ~ 2 m高的水泥柱;水泥柱頂上放著十字形鐵架,上面放著切成兩半的廢輪胎,供藤蔓攀爬。

規格:每畝地可設置110根立柱(規格2.5×2.5m),按每根立柱3 ~ 4株果苗計算,每畝可種植300 ~ 400余株。

種植:首先平整土地,在水泥柱周圍挖壹個深5 ~ 10 cm的圓孔,底部施足腐熟有機肥,然後回填部分土壤,攪拌均勻。穴栽幼苗,稍微壓實土壤,然後澆根。每柱旁4株苗(方柱每邊1株)。

綁莖:種植後,將幼苗靠在水泥柱上,用布繩綁好。以後根據生長情況,每隔30厘米綁壹節,讓秧莖往上爬,沿著水泥柱生長。?

五、水肥管理

基肥:腐熟有機肥(雞糞或牛糞)10 ~ 15公斤/柱,鈣鎂磷肥3 ~ 5公斤/柱,混勻後,大田種植。

苗期施肥:大田種植後,分多次施少量肥料,每隔10 ~ 15天,施水肥1次,以氮肥和磷鉀肥為主。花生麩漚制水肥最好。

生長結果期受精:1。開花前施肥(3-4月):以磷鉀肥為主,配施氮肥;每欄施復合肥1 ~ 2公斤;?

2.?壯花果肥(5月~ 65438+10月):以有機肥和復合肥為主,配施氮肥;每欄施花生麩0.5公斤+復合肥0.5公斤。

果實采摘後施肥(11 ~次年2月):以有機肥和復合肥為主;每欄施有機肥5公斤(花生麩1公斤)+復合肥0.5公斤。

六、修剪樹枝

適時去心:當枝條長到1.3 ~ 1.4米左右時,要去心促進分枝,讓枝條自然下垂,積累養分,提早開花結果。

修剪枝條:每年收獲後要把結果實的枝條剪掉,以便再次長出新枝,保證第二年碩果累累。

種植1年後可正常進入結果期,但高產期在3年後,因此樹形的培育尤為重要。

樹體培養要求:1年形成15枝以上,10枝能開花結果。

第二年有30多個結果枝,25個枝能開花結果。?

第三年有50多枝結果,40枝能開花結果。以後保持相同數量的結果枝,去掉多余的。

七、疏花疏果

火龍果開花後,每個結果枝上可以開幾朵花。壹般要求每個結果枝上留1 ~ 2朵花(肥水充足的話可以留兩朵),剩下的花可以進行人工疏花,保證花朵飽滿整齊。

疏果時間:幼果直徑達到2cm左右時,開始疏果。?

疏果要求:壹般每個結果枝可留65,438+0個果實,特別胖的枝可留2個果實,其他的都要去掉。

留果要求:果實應發育飽滿,鮮綠色,無損傷,無變形,無病斑,有壹定的生長空間。

八、裝袋和采收

套袋技術可以顯著提高其商品價值,減少外部機械損傷和著色不均勻。

套袋應選擇紙質柔軟、透氣性和透濕性好、透光率適中的產品,以更好地促進著色、含糖量增加和早熟。

此外:

采收期:花枯萎後25-28天,果皮開始變紅5-7天,果表面有鮮紅色或肉質鱗片並開始變軟,頂蓋皺縮或微裂時即可采收果實。

收獲的註意事項:

1.用壹些肉莖切掉果梗。

2、收割時要註意避免擠壓,造成機械損傷,以便輕拿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