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成為唐宋以後的壹門專門學問。到了清代,隨著漢學的復興,對《說文解字》的研究更加深入,也更加自覺。由於顧、戴震等人的倡導,學者們認識到考據訓詁與治學的關系:“識字是讀經之始,窮經是明義理之道”,於是爭相研究《說文解字》,產生了多種研究《說文解字》的著作,如段玉裁的《說文解字註》、桂馥的《說文解字》。其中以段玉裁的《說文解字註》和朱的《說文解字註》最為成功,段書在朱書之上。
段玉裁(1735-1815),雍正十三年(1735)生於江蘇金壇縣。段祖籍河南,南渡時,祖祖輩輩遷居金壇行醫。到了段玉裁,家財衰敗。雖然我的祖父段文和我的父親段博覽群書,但他們壹次又壹次地嘗試。段為了維持全家人的生計,不得不成立了壹個圖書館來教書。
段玉裁6歲隨祖父出生,11歲隨父親在練江大橋學打樁,接受嚴格訓練。13歲時,乾隆皇帝督促各省依考學政,段玉裁從容應對。江蘇學者殷非常驚訝地對段說:“這個孩子很重,必須教他成為壹個偉大的儀器。不要謙虛。”這位學者的話有雙重含義,其壹包含了段玉裁後來在學術上的成就;質量之後的事實正好應驗了這個意思。由於陰的鼓勵,段對段育才寄予厚望,所以他每天早上都上課,不敢偷懶。削玉也更加勤奮,對先秦兩漢之間的書籍研究得特別仔細,為他日後註釋《說文解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當時的段非常貧窮,沒有土地。他只靠辦圖書館教書維持清貧的生活。段玉裁能以家訓“不享樂不種硯田,不養鐵骨不扶貧”投入學習,以學習的樂趣擺脫生活中的艱難困苦。
乾隆二十五年(1760),段譽才26歲就中了科舉,因此躊躇滿誌。他決心在事業上大有作為,不久就去京城趕考。在錢大昕的公寓裏,我讀了顧的五本音韻學著作。該書考證豐富,論證準確,令他驚嘆不已。這也是段玉裁轉而學習的原因之壹。他讀《古書》,進壹步認識到古音的重要性,於是下定決心研究音韻學。因為不了解古音,所以無法真正理解先秦兩漢的用韻文章,也無法解釋借韻文章的現象。次年,段譽才在孫山落榜。這當然讓段玉裁的家人無比失望,但同時也堅定了他學習的誌向,決定用學習上的成績實現人生的價值。為了謀生,他在京山萬山堂當了壹名教員,擔任陪審員。
三年後,戴震去北京趕考,段玉裁在京城遇到了他。兩人誌趣相投,境遇相同,玉刀有相見恨晚的天賦。戴震去年雖然來了,但被名門望族逼得不敢進京,壹直待在歙縣會館。然而,北京的名人,如紀昀、王明勝、錢大昕、王昌都曾拜訪過他。“敲他的學,聽他的話,讀他的書,壹定要佩服他,所以他贏得了京城的榮譽。”段玉裁見到戴震的時候,印象深刻。戴震的學術成就,加上他睿智的思想,對段玉裁的壹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段玉裁想拜戴震為師,希望能列在他的門墻下,但戴震出於謙虛婉言拒絕了段玉裁的請求。
段玉裁在萬山堂支教期滿後回到家鄉。他和弟弟段玉成認真研究古音學,開始了學術生涯。古是古音學的創始人。他把唐韻分出來,把古韻分成10,後來江永又細分成13。段玉裁經過仔細研究,認為它並不完善,於是“證明它是違反規律的,彌補了它的失敗”,並在顧、江的基礎上更進壹步,將其分為17部。他的研究成果體現在他的《詩經》和《詩經》兩部著作中。段玉裁的成果在當時學術界頗受好評。錢大昕稱之為“破惑論”,並為其書作序,稱“此書的出版,將使中國的儒家經典成為壹種標準。”戴震也說:“十七古音,可以萬古長存。”
乾隆三十四年(1769)春,段玉裁再次拜訪戴震,要求與弟弟相稱。戴震爵應該不會再拒絕辭職,最後收了這個徒弟。戴震不僅以其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段玉裁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在生活上也盡力幫助他。那時候段玉裁很窮,生活很苦。戴震把年薪的壹半借給他,幫他度過這段艱難又疲憊的時期。段對這位老師非常敬重,以至於在他年過八旬的時候,每當提起戴震,他都會“鞠躬盡瘁,寸步不離”,“會鄭重其事地背他的字”,以至於他在逆境中也能春風得意!
今年我就試試,戴和段都墊底。隨後,戴震應晉使的邀請前往晉國,段玉裁陪同前往。戴編修《汾州縣誌》,段在壽陽書院講學。次年,段玉裁奉命赴貴州玉屏縣任知府。因為不熟悉逢迎官場,兩年後被調到四川邊區,在幾個縣做代理知府,做候補知府。當時雖然政務繁忙,但我仍不忘學術研究。我每天處理完公務後,常常夜以繼日地努力學習,所以有“官勢明朗,著述豐富”的美譽。在四川任職期間,還撰寫了《六書音韻表》,提出了“古四聲異於今韻”、“古有平入而不除聲”等重要論點。他還發現,以前混在壹起的枝、肥、韻,在古代是三種不同的韻,從而解開了1100年來的壹大謎團。但三韻的音值已無法得知,所以實際發音無法讀出。接下來的壹年,段還記得:“聞日而死,不恨也!”說明他做學問是認真的,認真的。
段玉裁壹直覺得做官很累,所以壹直在找機會辭掉官職,專心學習。乾隆四十五年(1780),父親病重,蔡羽得以離開崗位,回到金壇。從此以後,他就是“三十多年不關心世事的重點戶”,潛心寫作。在此期間,先後撰寫了《石矛舊訓傳劄記》、《周麗涵讀書與發文》、《中國古代文學寫作差異》、《京韻樓集》、《易讀書與發文》、《韻集校訂》等近30種學術專著,並在此時正式撰寫了代表作《說文解字劄記》。這部巨著的準備階段實際上始於乾隆四十壹年(1776),用了19年的時間編纂了《說文解字讀本》的長文性質。就在他準備做出進壹步努力的時候,疾病、貧困和訴訟都向他襲來。他有風濕性臂痛,然後傷了腳,還生瘡,苦不堪言。在晚年,他不斷受到暴力訴訟的折磨,不得不搬到周振和蘇州。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可以稱之為老、貧、病。以前,我羞於跟人說我窮,我很尷尬,現在,我已經無法掩飾了。”他在給王念孫的信中說,“哥哥七十多歲了,迷迷糊糊像八九十歲的人”,但還是“怕《說文》等書不成功”。經過13年的努力,《說文解字讀本》終於被濃縮提煉為《說文解字註》。全書完成後,他反復修改,歷時八年,直到嘉慶二十年(1815)才在付梓出版,歷時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