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鹽幫菜在川菜中獨樹壹幟,在小河幫中獨占鰲頭。受到達官貴人和聖賢的高度贊揚;吃的人在戀愛,聽的人在仰慕。從鹽都到成都,從榮成到北京,歷史悠久,口碑相傳,成為餐飲界的知名品牌。鹽商吃起來很奇怪,也沒有什麽驚喜,比如吃“豬血泡”。做法是把活的大肥豬的蹄子紮下來,用竹筒托著煮好的糯米粥,撬開豬嘴使勁灌,然後殺豬,開膛破肚,去掉豬嘴、食道、胃裏燙傷的血泡,用精致的調料煮熟。
再比如吃“露菌”。冬天會在裸露的巖石上澆上稀釋的牛糞,到第二年春天,草就茂盛了,沒有蟲災了。到了春末,壹種又短又白的小蘑菇從草叢中誕生,類似於嘴外的蘑菇,其美味勝過幹蘑菇和大腳蘑菇,命名為露菇。貢井太平山、瑪瑙洞產的露菌質量最好,每株菌只有中指大小,產量小,價格貴。富商巨賈邀春酒客。如果有壹碟價格數倍於著名菌類大腳菇的露菌作為時令菜,那美食就遜色了。
再比如吃“泡青蛙”。先用壹個大壇子把壇子裏的調料全部裝滿鹽水,把小木塊放在壇子裏浮在水面上,然後把活青蛙放在壇子裏,再用泥把壇子口封好。過了幾個月甚至更久,青蛙都蹲在木板上死了。都拿出來蒸了,非常好吃。至於吃鵝掌,肯定有壹種奇怪的吃法:在小房間裏圍壹塊地,撒上糠殼,點上火,可以燒很久。放很多活鵝進去,鵝在糠地上跑來跑去,腳都燒了,嘎嘎叫,口渴。此時在著名的太原井裏用醋餵它們,直到鵝的腳被燙出血泡,即把鵝的腳切下來做成菜。
說到吃“泥鰍魚”,更是讓人眼前壹亮。泥鰍還原魚是鄧關地區伏羲河與沱江交匯處的壹小段河流中出產的珍稀魚類。沒有鱗片也很好吃,就像壹個河群。因為這種魚捕撈季節短,產量極小,壹出水就會死,而登關地區距離自流井有六七十裏,所以吃新鮮泥鰍要多花心思。它的做法是:先命人在漁船上支起竈具,把河裏的魚抓起來,馬上放在鍋裏煮。魚煮好後,放在盒子裏。為了保暖,盒子要用棉絮壹層壹層包起來。然後,提前等候在那裏的工人們拿起箱子,向自流井出發。挑食的工人,選的都是身強力壯,腳好的。途中必須沖刺甚至小跑,用很多工人像接力賽壹樣全程通過。到了鹽商家中,或帶到飯桌或宴席上,鮮嫩可口的泥鰍魚還是熱騰騰的,食客們可以大快朵頤,品嘗美食。
就連鹽商吃的壹些所謂的小菜也是極其考究的。比如壹小碟青蛙肚,需要上百只青蛙剖腹取肚,再用豬油和香油炒熟。尤其需要註意火候,做到鮮脆。壹小碟炒豇豆,其實就是把豇豆挖空,用切得很細的肉末拌上蛋清和調料,再用香油炒熟。炒綠豆芽,廚師需要用針挑,讓肉末壹點壹點的倒進去,再炒成菜。即使吃蕹菜,也只需要每根頂端兩片嫩葉,有麻雀舌頭那麽大,幾公斤蕹菜就可以做成壹道菜,用香油炒壹下,放在雞湯裏煮,也就是所謂的“烏鴉嘴”。
鹽商壹盤菜,鹽工半年賺糧。這些極其富有的鹽商,以其奇、怪、雅的菜肴,在當地的富紳中著實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