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簡約不簡單 隨堂不隨意?——評王俊芳老師《蟬》教學設計

簡約不簡單 隨堂不隨意?——評王俊芳老師《蟬》教學設計

蘇州大學實驗學校? 嵇萌

《蟬》出自部編本八年級語文上冊的第五單元,選自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的《昆蟲記》。這是壹篇自讀課文。陳恒舒的《統編初中語文教材自讀課文的設計思路》,其中說自讀課是壹個重要的創新點,它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目標,以自讀課文為主要材料,以學生自我閱讀實踐為主線,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他們自讀自得。

俊芳老師的課堂設計淡化了文體意識,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體自我閱讀的潛能,整個教學流程“簡約不簡單,隨堂不隨意”。

王君老師說:“壹個有使命感的語文老師,必然是學生閱讀的點燈人,指路人。而‘點

燈’和‘指路’完成的最好方式都是自然無痕的。” 俊芳老師課堂的主要三個環節—“走進蟬”“走進法布爾”“走進《昆蟲記》”看似簡約,實則別具匠心。體現了文本把握的三個層次:走進文本——走近作者——走出文本。她在日常教學中做到了用並不刻意的方式把“燈”點亮,把“路”指明,隨堂不隨意,根據學生的回答和理解,及時跟進問題,引導學生走向深入的思考。實現了對自身精神生活的觀照,有意識地為課後學生廣闊的自主閱讀《昆蟲記》埋下了伏筆。這是典型的“跳板型”文本的閱讀方式,在單篇教學中給予了學生有效地引導,幫助學生“飛躍到”更廣袤的閱讀世界中去。

壹、精準的教學內容選擇

對於語文學科來說,“教什麽(學什麽)”遠比“怎麽教(怎麽學)”更重要。換而言之,教學內容的選擇,直接決定了語文教學學科價值的高低。語文教學必須回歸語文學科的本位,教學內容的選擇不能輕視對文本語言材料的玩味涵詠,輕視對作品藝術手法、語言風格等具體理解和鑒賞。語文教學應通過教學內容的合理選擇來引導學生在文章語言的品析中,逐步走向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升華。不能以思想性取代文學性,把語文教學異化或泛化為架空文本、脫離語言的空洞抽象的、貼標簽式的道德說教。

汪曾祺說:“探索壹個作者的氣質、他的思想,必須由語言入手,並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裏。”俊芳老師在《蟬》單篇教學中關註語言、關註細節,在讀中體會文意,在讀中感知、理解、質疑、探究。首先引導學生從文中發現蟬的生活習性和成長規律的文字,對蟬的生活有壹個初步的認識,那就是“四年黑暗中的苦工,壹個月陽光下的享樂,這就是蟬的生活”;接著引導學生從文字中去感悟法布爾為何比我們了解的更多,感受到正因為法布爾熱愛科學、癡迷研究、觀察細致、善於思考和堅持不懈,才會對昆蟲有這麽深入而豐富的認識,才會奉獻給世界這樣壹部充滿科學精神的《昆蟲記》;最後再次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去體會《昆蟲記》不僅只有科學性、更充滿了詩意的表達,充溢著作者深沈的熱愛,是“科學與詩的完美結合”。

俊芳老師的教學設計始終緊扣文本,引導學生在文字中去發現,觸摸語言文字的溫度,在比較鑒賞中感悟到文學作品《昆蟲記》語言文字的魅力。

二、縝密的教學程序設計

合理的教學內容選擇必須用縝密、細致的教學程序安排來得以具體落實。教學程序的縝密、細致則又具體體現在教者對教學過程中壹個個具體細節的設計和把握之中。

有人說,教學過程就是學生的壹種特殊的生活過程。這個過程單壹了,學生發展就會單壹;這個過程豐富了,學生的發展就會豐富。俊芳老師的這節課巧辟蹊徑,主體部分精心選擇了“走近蟬”“走近法布爾”“走近《昆蟲記》”這三個環節。簡約的背後,則是教師不簡單的功力。

王君老師在《跳板型文本的課堂樣式和操作路徑》中說:“‘跳板型文本’第壹種類型:精讀壹篇,引出壹本或壹類。這種課堂形式,關鍵是把原文本講得精彩。原文本和被拓展文本之間,不管是用“明道”還是用“暗道”,其實現貫通的內在動力都在於原文本的學習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渴望。”

俊芳老師主體部分的三個環節簡潔清晰、循序漸進,有細節之實,亦有靈動之美。第壹步引導學生從文本自身出發,通過裸眼讀書來體認文本,進壹步了解“蟬”、認識“蟬”;在此基礎上,對比學生之前對“蟬”的了解,讓學生自然產生進壹步走進作家法布爾的願望,從而進入第二個環節;最後又由作者引出《昆蟲記》壹書,加上戲劇家羅斯丹對法布爾的稱贊和達爾文對《昆蟲記》壹書的評價,極大地激發了學生閱讀的渴望,俊芳老師因勢利導,比較課文和修改後的兩段文字,引導學生進壹步體會《昆蟲記》壹書語言的生動、詩意的表達,以及作者傾註的深情,從而將學生對《昆蟲記》的興趣之火點燃。

再則,教學過程中每壹張PPT出現的時機也都很有講究:俊芳老師絕不用自己意見的先行來取代學生的閱讀體驗和思考,總是在學生充分地閱讀感知和思考探討後適時出現,顯示出教者對學生個性閱讀體驗的尊重,看似不經意,實則有精細的設計和考量。

比如在學生通過文字的分析,發現法布爾的觀察和思考需要很長時間,但又不明確到底花了多長時間的時候:

屏顯:

1875年,在昆蟲研究方面,已經聲名遠揚的法布爾遠離城市喧囂,帶領家人前往小鎮塞裏尼昂,用畢生的積蓄購得壹處老舊民宅,在這壹片“荒石園”裏開足生命的馬力,不知疲倦地從事獨具特色的昆蟲學研究,孤獨、清苦、平靜、專註地度過了35年余生,把他幾十年觀察的成果寫成了壹卷又壹卷的《昆蟲記》。

通過這壹“屏顯”,讓學生驚嘆於35年時間之長,自然生發了許多的感想。在課堂的“尾聲”部分,同學們通過對《蟬》的學習,了解了很多生物學的知識,積累了詩意的語言,更讓同學們對人生產生了新的思考,這壹切都來自於《昆蟲記》的魅力!俊芳老師在這裏出現了“屏顯”。

屏顯:

法布爾,法國人,世界著名的昆蟲學家,被譽為“昆蟲世界的荷馬”。他的傳世傑作《昆蟲記》是壹部十大卷的巨著,被譽為“昆蟲的史詩”。

法布爾用富有詩意的文藝筆調向人們展示出壹個絢麗多姿、光怪陸離的昆蟲世界。由於他對各種昆蟲的精細的持久的觀察,他筆下的昆蟲故事都顯得生動有趣,而且還帶上了他對社會和人生的感悟的烙印,因而他的作品富有深刻的意義。

這壹“屏顯”對法布爾的偉大和《昆蟲記》的不朽進行了歸納和總結,由此,很自然的,學生們閱讀興趣的激發已到達了頂點。

三、巧妙的思維層次遞進

語言文字運用的核心是思維,沒有思維運動的聽說讀寫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問題是撬

動思維的杠桿”,教師提出問題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閱讀,是為了引發學生的問題。語文課堂上的對話應該是雙方閱讀體驗、閱讀聯想、閱讀評價的交流,是情感的互動和思維的碰撞。

(壹)追問深入,讓思維層次遞進

追問是緊扣學生心理和思維的重要鎖扣,壹旦打開就能激發學生更多的學習潛力與思維活力。俊芳老師的這堂課,隨堂不隨意,巧妙“追問”,紮紮實實地對學生進行語文思維訓練,帶領學生進行縱向運動。比如在“走進蟬”這壹部分,老師巧妙地用追問“蟬在地面上的生活有多長時間呢?”引導學生發現“只有五個星期”,“四年黑暗中的苦工,壹個月陽光下的享樂,這就是蟬的生活”。為下文由“蟬”引發的人生思考做下了鋪墊;在學生找出課文中法布爾對“蟬”的發現後,老師進壹步通過追問“對比我們之前對蟬的了解,想壹想,法布爾為什麽比我們了解更多?”自然引出了第二部分對作者法布爾的探究與認識。這樣的“追問”,在俊芳老師的課堂上隨處可見。

(二)比較深入,讓思維縱橫捭闔

比較是壹種有效培養縱向聯系思維和橫向聯系思維的方式。通過比較閱讀,學生可以發現文本之間的人文差異、遣詞造句的背景原因,解析文本的意境所在,理解作者的匠心獨運。在俊芳老師課堂教學的第三部分“走進《昆蟲記》”,引導學生體會《昆蟲記》絕不僅僅只有科學性時,設計了這樣壹個比較的環節:

妳們從哪些文字中發現這種“科學與詩的完美結合”?請比較揣摩壹下課文和這段修改的文字,說說可以這樣改嗎?

屏顯:

原文:它表演壹種奇怪的體操。在空中騰躍,翻轉,使頭部倒懸,折皺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張開……總的過程大概要半小時。

改文:它開始脫殼。在空中翻轉倒掛,翼向外伸直,張開……總的過程要半小時。

通過這樣的文字“比較”,讓學生觸摸到語言文字的溫度,感受到法布爾語言文字的生動、詩意的表達,以及作者傾註的深情與熱愛。

(三)朗讀深入,讓思維踏歌而行

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朗讀,可以讓學生在反復品讀中揣摩語言內在的含義和情味,體味作者遣詞造句的用心,讓學生的思維發展有更好的營養基,並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語言文字,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培養語感,加深對文章情感的理解和***鳴。

俊芳老師在這篇課文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朗讀感悟,比如“妳覺得應該重讀哪些詞語來體現妳對這些復雜感情的理解?試著讀出來。”、“讓我們用最深情的語調讀出這段對蟬的壹生充滿詩意的評價。”等等,讓學生的思維在朗讀中踏歌而行,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

夏海芹老師在《跳板型文本的課堂樣式和操作路徑》中說:“語文老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我們有責任將目光從單篇教學的‘點’投向經典文本的‘面’,在‘壹瓢’的單篇教學中給予學生有效地引導,以激發他們閱讀‘三千弱水’的興趣和行動。”俊芳老師的教學設計為我們提供了壹個很好的範本,願我們在教學中都能抓好“跳板”,立足“墊腳”,為學生踏上整本書閱讀的康莊大道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