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常見的水果有哪些?
我國對外來作物的研究過去主要集中在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如茶葉和棉花)上,對果蔬等副食品的討論很少。其實中國的水果種類很多,應用得相當早,最早是發展出復雜的“嫁接法”的地方。中國對水果的廣泛使用,從各種祭祀、儀式、會議、饋贈中可見壹斑。《李周·地方官司徒雷登二世》:“田民:掌管國家之田,樹之果稀,藏於時。所有的祭品和客人,* * *他們的果實,享受壹樣。”即掌管果園和水果禮儀使用的官員。《詩經·馮偉·木瓜》:“給我壹個木瓜,我會用瓊來報答它。報答土匪總是好的。妳要送我壹個桃子,我要回贈瓊瑤。報答土匪總是好的。妳給我木頭,我拿瓊九作為回報。舉報總是好的。“這說明在中國早期,水果被廣泛用於送禮。以下幾個地方簡單介紹壹下水果在中國的傳播和應用:1。中國北方的水果在先秦古籍中,最常見的水果是桃、李、棗、栗子,其次是梨、李、杏、榛子、柿子、瓜、山楂、桑葚,其他如杞、花紅、櫻桃等也偶有出現。這些很可能是早期中國北方的原生溫帶果樹,或者是很早就傳入中國的品種。其中,最常見的桃、李、棗、栗子常被用作祭品或禮品。除了《詩經》中的典故,《左傳》中也有“二桃殺三士”的典故,而棗子栗子則常用於祭祀儀式中,是女性的“忠”(即見面禮),經常可以看到。在這四種水果中,桃子是最常見的。《詩經》中經常可以看到以桃為題材的詩詞,超過了其他植物。《詩經》的對象往往是妳在生活中看到的,可見桃樹是如此的普遍,以至於經常進入詩歌。在春秋戰國時期,也有許多地名帶有“桃”字,如陶丘、桃林等。中國的桃子可能是公元前壹、二世紀從中國西北經中亞傳入波斯,現在又從波斯傳入希臘和歐洲各國,以至於早期西方認為桃子起源於波斯,稱之為Persica,意為波斯之意。2.早期從南方傳入的水果隨著南方逐漸融入中國的文化圈,很多原產於南方的水果也逐漸被食用。這些包括橙子、柚子、橘子、橙子、荔枝、龍眼、淩琳(也稱為花紅)、枇杷、楊梅和橄欖。這些水果的種源不僅有中國南方的本土種,還有來自印度和南洋的。其中,起源於長江中下遊的柑橘使用較早,春秋戰國時期非常普遍。《淮南子》裏有壹個“過淮河的橘子是苦橘子”(列子裏的柚子)的故事。它的內容是,有人到南方的吳國(長江下遊)吃好吃的橘子,於是把橘子移植到淮河以北,結果卻變成了酸橘。這個故事既說明了此時橘柚主要產於淮河以南,也說明了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很高的物種移植實驗興趣。柑橘柚此時常被統稱,被認為是南方特產。”《尚書·龔宇》:“海懷魏揚州,爵寶橘柚乃西工。“《魯春秋》:“果之美,雲夢之柚。“前者視橘柚為揚州(長江下遊)貢品特產,後者說明雲夢(長江中遊)是柚的重要產地。荔枝等水果,多產於西蜀或嶺南,比橘子、柚子稍晚為中國所知,但至少在漢代,這些水果已相當普遍。相傳荔枝是漢武帝突破南越(經廣東)時引進的,也有傳說是南越王趙佗送給漢高祖的。因為遠在嶺南,路途遙遠,來之不易。它通常被認為是壹種珍貴的水果。漢朝曾經送給匈奴單於橘子、橙子、荔枝、龍眼等北方名貴水果。比較出名的是楊貴妃喜歡吃荔枝的傳說。所以唐代詩人多有關於荔枝的詩句,如韓沃的《荔枝》:“巧切絳片裹神髓,崖蜜自然有別香。應該是仙女金棕櫚的露水,結成了冰,進入了Syro的膠囊。“枇杷也是南方水果,產於西蜀、嶺南、荊州、揚州等地。因為產量不多,所以常被稱為荔枝,這兩種荔枝都最早見於西漢司馬相如的商福臨。林玲是壹種類似蘋果的水果,兩者都屬於薔薇科。原產西蜀和華南,可從印度引種。直到晉代,它還是壹種珍貴的水果。唐朝以後,因為氣候的變化,吃林齡的記載很少,但是關於林齡花的詩詞很多。漢武帝時將橄欖與荔枝、龍眼、柑橘壹起移植到北方,但似乎並不成功。橄欖在中國主要種植在嶺南,並不常見,也沒有用橄欖榨油的習慣。3.西方傳入的水果壹般認為張騫與西域有聯系,引進了許多西方水果。雖然現在還不能確定這些水果是張騫帶來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都與西域交通有關。這些水果主要是葡萄(早桃)、核桃、石榴(或石榴)、石榴。中國雖然有本土的野生葡萄,但直到從西方傳入,才開始有吃葡萄釀酒的習慣。幾乎可以肯定葡萄是從西域引進的。最早見於史記:“蒲萄作酒於大宛,富戶藏酒至萬石以上,久留者數十年不敗。“葡萄在中國仍被視為名貴水果之壹,但在唐代,葡萄釀酒已稍見普遍,有關酒的詩詞也不少。但此時酒仍主要與胡人的形象聯系在壹起。唐朝時,酒因嗜胡食而流行。在這個時候,葡萄的種植也更加普遍。下面這首詩說明了當時葡萄種植的情況:“野葡萄生於田,壹枝高(壹枝蒿)。搬到花園裏,王璋每天都在長高。發散浩瀚復雜,壹波三折。楊俏去了汀柯,說明了點什麽。給它做個長攤,布就綠了。米(壹作朱)液灌其根,靠滲。飯帕團打結,暫停。馬乳帶淡霜,長林曜早許。有個客人陰沈沈的,眼睛盯著大廳。我說我是阿津人,種這個就像種玉。釀的酒不夠喝。為妳舉行壹場戰鬥,去涼州放牧。”(劉禹錫《葡萄歌》)除了葡萄,石榴也是從西方傳入的水果,可以用來釀酒。石榴的種植在中國似乎比葡萄更普遍,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很普遍。而石榴酒也是經常用酒來說的。但石榴似乎更常用於欣賞,石榴花也常常是詩人吟詩的題材。核桃(或稱胡桃)和葡萄壹樣,在中國也有土生土長的品種,但並沒有被廣泛食用。直到漢代從西方傳入,才被視為水果。像林玲壹樣,Xi也是壹種類似蘋果的水果。它生長在甘肅省的敦煌和酒泉,然後在漢武帝獲得河西後傳入中國。奈也是壹種珍貴的水果,平時很少見到。魏晉南北朝以後,因為北方動亂,在記載中就更少見到了。此外,許多瓜類,如香瓜、西瓜等,都是從西域傳入的。4.南陽進口水果南陽進口的水果主要有芭蕉(香蕉)、椰子、檳榔、甘蔗等。這些水果通常是在經濟重心南移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引進的。魏晉以後常見芭蕉,因其跨趾(越南北部)。除食用外,主要用於觀賞,作為園藝作物,或取其纖維。雖然我們也知道它的“飽腹”性質,但似乎除了在南方,它並沒有被廣泛食用。椰子在中國也有十字趾和越南南部的記載,還可以用來釀酒。但在中國,中原不如芭蕉常見,通常在南方說,如瓊州(海南島)、廣西等地。檳榔最早見於《上林賦》,被認為是瘴氣,但到了南朝卻成為壹種流行的休閑食品,甚至有不少檳榔愛好者的記載。比如《宋書》中的劉,年輕時很窮,但他喜歡和妻子、兄弟壹起喝酒、吃檳榔、討檳榔。他老婆和哥哥嘲笑他說,檳榔可以幫助消化,但是妳經常餓,應該不需要這個東西。劉發財後,有壹次他的妻子和哥哥來看他,他用壹個裝滿檳榔的金盤招待他。雖然有很多戒檳榔的記載(比如宋代的《任芳傳》),但是檳榔在當時的形象還不算太差。蘇軾曾經寫過關於檳榔的詩;紀(博文)還寫了壹首詩,描述他第壹次吃檳榔的新奇經歷:“檳榔用紅白兩色書寫,包裝用綠色撐起。郵局職員勸我吃飯,但我已經開始擔心了。第壹次電擊刺痛了臉頰,漸漸的就像喉嚨裏的戟。鮮花滿眼,我暈。如果妳把懷疑誤認為蠟毒,妳會無緣無故的去想。上面有點熱,又輕又汗。爽而徹底,粗而臟無纖維殘留。相信王寅的話,炫才是靈丹妙藥。三遍之後,我會永遠嘆息,書會交朋友。”總的來說,檳榔是有點錢的人喜歡吃的食物。直到清代,《紅樓夢》裏還有很多吃檳榔的公子哥兒,背著壹個小小的檳榔包,和檳榔調情。甘蔗,古稱浙,最早出現在《楚辭》中,很久以前就從南方引進了。人們認為它的原產地是太平洋群島。更早作為水果,常見於魏晉時期。這時候就有了“倒著吃甘蔗好起來”的典故。直到明清時期,制糖技術才在南方廣泛種植。5.近代傳入的水果中國早期水果多來自西亞(如葡萄)、中亞(如早蘋果)、地中海(如橄欖)、印度(如部分柑橘)、南亞(如椰子、香蕉)。到了近代,由於中西交流發達,引進了許多不同來源的水果,如菠蘿、番茄、番石榴、草莓、蘋果、南瓜、蓮霧、百香果、獼猴桃、柚子等。這些水果有的來自南洋(如荷花),有的來自新大陸(澳洲的南瓜、菠蘿、獼猴桃),有的馴化較晚(如各種漿果),有的經過多品種改良,是育種的產物(如多種蘋果、柚子)。這種水果豐富了我們的日常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