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寶寶“挑食”可能只是壹個很主觀的感受。如果我們能夠細細去觀察寶寶挑食挑的到底是什麽,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去管理寶寶的飲食。
有媽媽認為,快壹歲的寶寶經常吃糊糊,給他嘗試塊狀食物但不喜歡,媽媽對於寶寶的這個行為打上了“挑食”的標簽。
在我看來這不能算挑食,而是寶寶對性狀不適應。
性狀的接受,並不是到了時間點就自然而然擁有的技能,而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平日的練習和積累。
6-7個月的寶寶對不同性狀的接受程度很快。可能在短短的壹個月之內,寶寶就能從糊糊進展到小塊狀的食物,也有些寶寶壹開始添加輔食就能接受塊狀食物。
相反,1歲左右的寶寶卻沒有那麽快的適應能力,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接受性狀的改變。
比如這樣塊狀的食物,可能寶寶接受起來需要時間豆娘拍的~ 如果在輔食添加之初沒讓孩子接受不同性狀食物的訓練,會錯過孩子的窗口期,在壹歲之後,則需要花更多時間去彌補。
所謂窗口期,就是在這個階段做這件事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錯過窗口期,並不是事情做不成,只是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更多的耐心。
針對性狀上的過渡,我們可以慢慢地引導和嘗試,堅持給予不同性狀的食物。同時,性狀過渡不要操之過急,需要循序漸進。壹歲左右的孩子,可能需要經過十幾次的嘗試,才能慢慢適應和接受。
孩子不喜歡吃南瓜,魚和軟的米飯,在媽媽眼裏這也是壹個挑食的行為。
但在看到孩子有不喜歡吃的食物的同時,也可以看到孩子喜歡吃小蛋糕、餃子和餛飩。
為什麽挑食的永遠是小孩?大人會不會挑食呢?
其實我們大人在采購食物的時候就已經自然地把自己不喜歡吃的食物給過濾了,剩下的,自然都是喜歡吃的食物啦。
大人不挑食,只是因為有了預先選擇的權利。寶寶也壹樣,在飲食上可以有自己的喜好。
我們並不需要去逼迫壹個人壹定要吃他不喜歡的食物,更應該關註在現有的飲食模式下,是否能達到均衡飲食。
對於主食,可替代的方案可多了。寶寶喜歡的蛋糕,餃子和餛飩,
都屬於主食。 寶寶不喜歡吃魚,可以看看有沒有其他烹飪方式或是嘗試不同魚類。
可以有清蒸鱸魚、紅燒鯽魚、銀魚炒蛋、香煎三文魚……
還能以蝦蟹貝等海產品作為魚類的補充;
或將魚類混入寶寶愛吃的餃子、餛飩裏……
在營養學的角度,並沒有哪壹種食物是完全不可替代的。只要孩子有喜好,就可以投其所好。選擇寶寶可以接受的形式,盡可能提供多的變化,最終達到的目的還是飲食的均衡。
媽媽說孩子以前喜歡吃的食物,現在都不喜歡吃了。這在壹歲左右是壹件非常常見的事情。這個時候大部分孩子開始學站、學走,也代表著他們有更多的自主意願。
壹個已經會走路的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探索能力肯定遠遠超過壹個剛剛開始學爬的孩子。他能探索的世界更大,對自己身體的掌控能力更強,所以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表現得非常明顯。
他好像有自己的主見,突然就會改變想法。也不像小時候那樣哄壹哄就能接受的時候,甚至表現出很強烈的抗拒。
而我們家長能做的,就是不管孩子是否接受,天天堅持給不同的食物。食物和寶寶天天混個臉熟,說不定某壹天天孩子就突然“開竅”、願意接受了。
輔食添加,我們關註順應餵養:爸爸媽媽負責準備營養豐富、搭配均衡的食物,讓孩子自己決定吃不吃、吃多少。
在這個大框架下,我們也可以限定壹個範圍。特別喜歡吃的食物,可以稍做控制,不要超過膳食指南推薦的範圍;不喜歡吃的食物,天天出現,混個臉熟。
在食物的安排上,也不要只給壹種選擇。同壹個大類的食物可以提供2-3種食物(比如蔬菜可以給娃娃菜、西藍花和黃瓜),讓寶寶可以有選擇的余地。
當我們給孩子更多權限的時候,也是在教他要自己為吃飯負責。終究,吃飯是寶寶自己的事情。除了躺在床上的病人可以用管飼這種方式強制進食,要強迫大部分的成年人吃壹些他們不願意吃的食物,基本上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
1歲左右的寶寶,可以吃的食物可多了。
我們重點關註食物的搭配。每餐保證有主食,有動物性食物,還有壹定的蔬菜和水果。
1歲以上的寶寶,希望每餐有壹半的主食,1/4的肉禽魚蛋,再加1/4的蔬菜。
至於具體吃什麽,可以根據家裏的菜色,來給孩子選擇和搭配。我們希望1歲後的寶寶能盡快融入家庭,早日和爸爸媽媽壹起同桌吃飯哦~
吃輔食是寶寶向成人飲食逐漸過渡的過程,寶寶需要學習很多新的技能,並在每壹天的輔食添加中不斷去修煉這個技能。
在吃飯這件事上,家長可以是觀察者、引導者和協助者,最終我們需要讓寶寶自己學會吃飯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