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用文字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邏輯正確,思維縝密。除了多實踐,多積累,多思考,他們還需要更多的指導。
對於小學二年級第壹學期的學生來說,以日誌的形式寫壹篇不少於150字的周記或短文並不難。但要想做到通順周到,確實需要方法的指導。
?以二年級同學寫的短篇周記《元宵節》為例。孩子們自己是這樣寫的:
?“今天是元宵節。早上,我被劈裏啪啦的炮聲吵醒。早飯後,我和爸爸出去了。我們先清掃了積雪,然後是汽車,然後堆了壹個雪人。最後,我們開始打雪仗。晚上,吃完大白餃子,我們開始看晚會。有些是猜燈謎,有些是舞龍。”
這本周記的硬性要求是:文字和標點符號要正確,自然段落要劃分清楚,字數不少於150字。很明顯,學生寫的字數不達標。
?引導和修改學生的目的不是改變他們對所做事情的敘述。這是他的經歷。
?通讀這本學生寫的周記,妳會發現學生是按照時間來敘述事情的,所以可以按照“從早到晚”的時間順序分成三個自然段,加上壹句感受,學生寫的小周記的結構就是分成四個自然段來確定的。
孩子喜歡父母的陪伴,和父母壹起玩遊戲會特別開心,這是他們深刻感受到和父母聯系的快樂時光。但是,大多數孩子在敘述的時候,往往只是寫壹些事情,而不能用平時所學積累的好詞好句準確表達內心的感受。所以他們寫的文章缺乏敏捷性,就像記賬壹樣。
所以,從同學寫的《周記》原文的第二段“吃完早飯,我和爸爸出去了。我們先清掃積雪,然後是汽車,然後堆雪人,最後我們開始打雪仗。”?可以看出,同學和爸爸壹起工作,壹起打遊戲時那種輕松愉快的心情,是壹種很好的愛和依戀的感覺。敘述的都是同學們的親身經歷,沒必要改動。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只需要加上“我們快樂的笑聲回蕩在雪地上,在地上留下我們快樂的腳印。”短短幾句話,幹巴巴的壹段話,就有了生動的情感。
在指導孩子寫字的時候,壹定要記得給孩子積累壹些相關的文學常識、生活常識、傳統文化知識。所以,在同學的《周記》原著第三段,“晚上,吃完又大又白的餃子,我們開始看晚會。有些是猜燈謎,有些是舞龍。”在敘述中,增加了“媽媽告訴我,湯圓象征著幸福的團圓”這句話,幫助學生積累傳統文化知識,同時,這壹段的內容是點睛之筆,突出了元宵節的意義。
學生的原創寫到這裏就結束了,感覺好像還沒寫完,所以最後要加上壹段自然段落的總結和感受,使文章的結構完整。而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只需要壹句話就夠了。
於是,看完之後,引導學生回憶當時的感受,然後告訴他為什麽要這樣加……簡單修改壹下他原來的周記《元宵節》,修改後的《元宵節》是這樣的:
?“壹大早,我被劈裏啪啦的鞭炮聲吵醒。今天是元宵節。
?早飯後,我和爸爸壹起掃雪,洗車。做完這些事情,我們堆了壹個雪人,開心的打了壹場雪仗。我們快樂的笑聲回蕩在雪地上,在地上留下我們快樂的腳印。
?晚上,我們壹家人壹起吃了又大又白的餃子。我媽媽告訴我,湯圓象征著幸福的團圓。晚會以猜燈謎和舞龍開始。它既生動又有趣。
?過了元宵節,春節就過完了,寒假也快結束了。感覺時光飛逝,要好好學習。"
修改後同學們自己看了壹遍,看到的內容還是他自己的親身經歷,但是和之前的原著相比,壹篇短短的周記有壹種說不出的感覺!看著同學臉上輕松的笑容,我知道修改後的文章表達了他內心真實的想法!
其實對於初二的學生來說,寫作不能復雜。只是文本結構的綜合能力,好詞好句的積累和運用,情感需求的表達,觀察和思考的方式等等。妳越早為它們打好基礎,將來就越容易掌握寫大作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