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簡介
元宵節,也被稱為上元節,小元宵節,元宵節或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壹,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正月,古人把“夜”稱為“夜”。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叫“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節”的說法,正月十五也叫“上元節”。
元宵節的形成有壹個漫長的過程,它根植於開燈祈福的民俗。根據壹般資料和民間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時期就已受到重視,但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成為全國性民間節日是在漢魏以後。正月十五燒燈籠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到了唐代,佛教興盛,官員和普通百姓壹般都在正月十五“為佛燃燈”,於是佛教的燈籠遍布民間。自唐代以來,元宵節點燈已經成為壹件合法的事情。
元宵節的起源
相傳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了紀念平陸而設立的。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的兒子劉嬰做了漢惠帝。漢惠帝死後,獨攬朝政,把劉的世界變成了魯的世界。朝中老臣和劉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的殘忍,不敢聲張。
呂後死後,朱呂壹直處於焦慮狀態,害怕受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大將軍的家中,他們秘密集結,密謀作亂,以便徹底奪取劉的江山。這個故事傳到了劉氏家族的國王劉向的耳朵裏。為了保衛劉的國家,劉向決定與朱呂作戰,並與開國元老周波和陳平取得聯系,圖謀除掉呂祿。“朱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謀反後,群臣擁立劉邦的第四子劉恒為漢文帝。文帝對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繁榮印象深刻,將平定“諸虜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慶祝。從那以後,正月十五就成了壹個流行的民間節日——“元宵節”。
漢武帝時期,“太乙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壹:主宰宇宙萬物的神。據說,當司馬遷創立“太初歷法”時,元宵節就被確定為壹個重大節日。
元宵節的習俗
1,賞花燈:
元宵節也叫“燈節”、“燈節”,因為有放燈籠觀賞的習俗。東漢時,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教,下令在元夜“燃燈敬佛”,親自到廟裏放燈籠,以示對佛的敬意。從那以後,元宵節放燈籠就成了壹種普遍的習俗。
壹般來說,在舊社會,各種各樣的燈籠從正月十三開始掛在市場上。14日是“光考”,即各地都修建了光棚、鰲山、牌坊等。、或裝飾燈籠、或燃放煙花、或表演節目等。,而且已經有節日了。15號是“主光”。從此,各種演出大張旗鼓地開始了。元宵節不僅有燈籠等活動,而且普通人也在家裏掛燈籠。孩子們到處玩燈籠,有的地方壹直持續到18日“落燈”。
元宵節的主要對象是燈籠,也叫“彩燈”、“燈籠”。燈籠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精美藝術品。西漢時期就有燈籠了。唐朝以後,經過能工巧匠幾千年的發展創新,燈籠藝術百花齊放。風格上,有帶尖刺的吊燈,有漂亮的座燈,有漂亮的壁燈,有精致的燈籠,有精致的燈籠。天上的明月和地上的燈光交相輝映,表現了節日的歡樂和喜慶。
2.解開燈籠上的謎語:
“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元宵節的壹項活動,最早出現在宋代。南宋時,都城臨安的元宵燈會上,做字謎、猜字謎的人很多。當初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上,貼在五顏六色的燈籠上讓人猜。由於謎語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千百年來深受人們喜愛,形成了獨特的民俗文化。
有些謎語和文字有關,有些和真相有關。他們往往很幽默,非常恰當。在猜測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還可以提高自己的智慧。
3.吃元宵:
吃元宵是元宵節的壹個重要習俗。明清時期,正月十五吃元宵成為壹種時尚。明朝初九以後,京城開始吃元宵。元宵是用糯米粉做的,圓圓的,餡是核桃仁、芝麻或桂花糖。江南稱為“唐團”。蘇州人稱它為真理子,杭州人稱它為“燈籠圓子”。祭祖後,家人和老鄉壹起吃餃子,以獲得團圓的意義。在當代中國,無論北方還是南方,正月十五吃元宵都是壹種時尚。天上的明月和碗裏的元宵象征著團圓和好運。吃元宵表達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享受。
在很多地方,街頭巷尾都流行“搖元宵”。餡料在大筐裏的幹粉上搖,粘上粉,撒上水,再搖,越滾越大,最後成型。搖元宵的過程也是壹個民俗展示的過程,為元宵節增添了喜慶的氣氛。
4.玩龍燈和舞獅:
“耍龍燈”又叫“舞龍”、“舞龍”。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民間娛樂活動。“玩龍燈”在中國漢代的人們中已經相當普遍。在唐宋時期的“社火”、“舞隊”表演中,“耍龍燈”已成為壹種常見的表演形式。“戲龍燈”的表演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在玩法上,各地風格不同,各有特色。
民間舞獅的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流行於南北朝時期。它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獅子是百獸之尊,其形象威嚴、尚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視為勇氣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可以驅邪避邪,保人畜平安。因此,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和其他重大活動期間舞獅的習俗,希望好運和生活平安。
5.踩高蹺和劃旱船:
踩高蹺是壹種流行的民間群眾表演。高蹺,原本是中國古代百戲之壹,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幹船不是真正的船。它是用兩片薄木板,鋸成船形,用竹木捆紮,蓋上彩布,系在姑娘腰間,就像坐在船上,手拿槳劃船,邊跑邊唱邊跳。這是壹艘幹船。
6、祭門、祭戶,“行萬病”:
古代有“七祭”在祭祀門口和祭祀戶,是其中的兩個。祭祀的方法是在門上方插上楊樹枝,在盛有豆粥的碗中插上壹雙筷子,或者直接在門前擺上酒肉。
“走過所有的病”,又稱遊過所有的病、驅散所有的病、烘烤所有的病、過橋等。,是消災祈福的活動。元宵之夜,女人相約壹起出遊,看到橋就要跨過去,以為這樣可以治病延年。走離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習俗,部分在十五進行,但大部分在十六進行。這壹天,身著節日盛裝的婦女們成群結隊地走出家門,過橋渡險,進城,跪求孩子,直到半夜。
綜上所述,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壹個漫長的過程。自古以來,元宵節的習俗就以看燈這種熱烈喜慶的習俗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