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公布了2014年世界糖尿病日(11月14日)的主題“健康飲食與糖尿病”。
糖尿病是壹種常見病、多發病,已成為導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的第二殺手,它對人體的危害僅次於癌癥。世界衛生組織將其稱為“21世紀的災難”。中國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壹糖尿病大國,我國目前患有糖尿病的人數高達1.22億,而且有上升的趨勢,嚴重威脅到人類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已將糖尿病列為三大疑難病之壹。
11月14日是Fruderick Banting的生日,他與Charles Best壹起,在1920年發現了胰島素,並在次年的11月14日首次報道了這項工作。他們因此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為了紀念他們對糖尿病治療的巨大貢獻,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糖尿病聯盟自1991年起將加拿大科學家班廷的生日11月14日命名為“世界糖尿病日”。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對糖尿病的警覺和醒悟。因糖尿病發展下去,可能損害心臟、血管、眼睛、腎臟和神經,所以主題各有側重。2014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口號:健康飲食與糖尿病。2014年世界糖尿病日活動將繼續以“糖尿病:保護我們的未來”為口號。活動將繼續致力於宣傳“立即行動起來,保護後代健康、造福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的理念。
糖尿病已成為人們健康的“隱形殺手”,我國目前患有糖尿病的人數高達1.22億;患病率高達9.7%,這意味著每四個成年人就有壹個高血糖狀態。糖尿病前期人群有1.48億人,預計2030年糖尿病患者將達到1.297 億。糖尿病嚴重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和生命,使心臟、血管、腎臟和神經都受到嚴重損害,其中眼睛損害尤為嚴重。
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增加,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成為20至65歲勞動群體的主要致盲原因,全球每年有300萬至400萬人因此病失明,其致盲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0至25倍。
據專家介紹,糖尿病主要和遺傳因素以及生活方式有關。而超重與肥胖是兒童和青少年發生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壹般情況下,由於飲食不節、形體肥胖、長期過食甘美厚味,使脾的運化功能損傷,胃中積滯,蘊熱化燥,傷陰耗津,更使胃中燥熱,消谷善饑加重,很容易引起糖尿病。因此,預防糖尿病提醒市民要從日常生活開始,註意規律飲食、不吸煙、不酗酒,要註意多鍛煉身體,適度減肥,避免糖尿病危害健康。
專家提醒,由於高血糖導致全身各組織器官的微血管病變,微血管細胞受損,血管的屏障功能被破壞,造成各器官病變和功能障礙。僅在眼科,糖尿病就會引起多種並發癥,如結膜微血管瘤、角膜知覺減退、幹眼癥、屈光不正、眼肌麻痹、代謝性白內障、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等。其中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俗稱糖網病,是糖尿病最嚴重的眼部並發癥。
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全世界導致視力受損和失明的主要原因。據專家介紹,病人患糖尿病5年後,25%左右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病16年後,50%左右的患者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病15年後,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比例達到75%左右。長期控制不好的糖尿病,隨著病程的延長,幾乎100%都會出現視網膜病變。
不過,如果糖尿病能得到及時控制,有近90%的糖尿病引發的視力損害或失明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早期預防的花費要遠遠低於晚期治療的費用,療效也更好。但現在很多人及患者對糖尿病及其眼病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認識,很多糖尿病患者直到視力嚴重下降甚至失明才到眼科就診,延誤了寶貴的治療時機。
專家提醒:糖尿病患者要更加註重保護眼睛,積極有效地控制糖尿病,使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如果早期發現眼部並發癥,要做眼部全面檢查,以後每年要復查壹次。如有視網膜病變,則應縮短眼科隨診時間,如每半年或三個月壹次。另外,糖尿病婦女在計劃懷孕前12個月內及確定懷孕時應查眼底,以後按照醫生要求定期復查。如果視網膜反復出血進入玻璃體,患者自覺眼前有黑影飄動。當血管或新生血管大量出血到玻璃體腔,將嚴重影響視力,甚至失明。
那麽,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應如何防治呢?
1、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同時血壓控制在 140/90 mmHg正常範圍內。
2、適當控制飲食、加強運動、控制好血糖。
3、早期檢查視力和眼底,早期治療,保住視力提高您的生活質量。
對於糖尿病壹定要早發現早治療,並選擇正確的治療方式,以免加重病情導致疾病惡化,後果會非常嚴重。
提起糖尿病,人們馬上就會往中老年人身上想:可得提防著點兒這種“老年病”。殊不知,兒童也會患糖尿病。而且,目前世界兒童糖尿病患者正在飛速增加,形勢嚴峻。
我國兒童糖尿病患者每年以10%幅度上升。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孩子愛吃甜的、油炸的、高熱量的食物,運動又少,不消耗。時間長了,有糖尿病易感基因的小胖墩便出現胰島素抵抗,胰島素分泌水平升高導致血糖升高發生糖尿病。
美國每日健康新聞報道,最新壹項研究表明,如果被診斷為糖尿病就意味著妳的預期壽命縮短8年,而且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更易患心臟病。
糖尿病就像壹把無形、塗滿麻醉劑的軟刀子,壹點點,不斷侵蝕人們的身心健康。究竟該如何避免這種傷害的發生?如何預防糖尿病?糖尿病至今還沒有根治的辦法,藥物療法、運動療法、飲食療法被稱為糖尿病的三大療法,缺壹不可。
從科學實驗所提供的證據來看,多食用全麥和粗纖維食品有利於保持健康的胰島素水平。最近,美國科學家公布的壹項研究結果表明,那些長期大量食用全麥食品的人不容易患上糖尿病。研究人員表示,那些經常將全麥和粗纖維食品當做主食的人可以防止出現“代謝綜合征”,從而降低了患上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機會。
1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後的 5 年內很少有慢性並發癥的出現,相反,2 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之前就已經有慢性並發癥發生。據統計,有 50% 新診斷的2 型糖尿病患者已存在壹種或壹種以上的慢性並發癥,有些患者是因為並發癥才發現患糖尿病的。
專家提醒:糖尿病並不可怕,但可怕的是它的並發癥。目前針對糖尿病,普通藥物治療只能暫時緩解病情,不能根治糖尿病,所以不要盲目求醫。
很多人會認為糖尿病是“糖”惹的禍,防治糖尿病就是不吃“糖”。實際上,“糖”僅僅是糖尿病飲食中的壹個因素,不是全部。糖尿病患者比正常人更加需要營養全面,而不要絕對偏食哪壹種食物,飲食搭配要合理、均衡。糖尿病患者日常飲食應註意以下七點:
1、食物多樣化,谷薯是基礎,粗細搭配;2、堅持定時定量進餐,提倡少食多餐;3、適量增加膳食纖維攝入;4、多飲水,限制飲酒;5、減少脂肪和糖的攝入;6、減少鹽分的攝入;7、減少烹調油用量,吃清淡少鹽膳食。
冬季是糖尿病病情加重和發生並發癥較多的季節,糖尿病病人更應增強自我保健意識。糖尿病人日常食譜與正常人的飲食沒有太大的差別,但要有壹定的規律性,不能像正常人吃飯那樣隨意,要控制主食,如米、面及其他澱粉類食物,忌食糖、糕點等。飲食療法不是壹勞永逸的事,需要天天執行,長期不懈地堅持下去,才能見到效果。
糖尿病患者有時為了控制血糖,往往過度限制自己的飲食,殊不知這樣的做法並不科學。由於患者與普通人有不同的生理需求,缺乏某些營養素可能會加重糖尿病的發生、發展。
我們應樹立正確的觀念,飲食結構多樣化,做到營養攝入的全面和均衡。日常膳食主要以植物性食品為主,適當限制蛋白質,嚴格限制脂肪、煙、酒及含糖飲料,提倡高纖維素食物。糖尿病患者還應該在合理膳食的基礎上,適當補充壹些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以保障營養素攝入的全面、均衡,有效預防糖尿病的發生、發展。讓我們合理健康飲食 預防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