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由面粉制成的閩南小吃

由面粉制成的閩南小吃

1.蠔煎,俗稱“蠔煎”、“蠔煎”,流行於閩南,尤其是廈門。它以“珍珠貝”為主料,將鴨蛋、紅薯粉和切碎的蒜苗混合均勻,然後放入鍋中用適量的豬油炸至兩面酥脆呈黃色。吃的時候配以蒜茸、沙茶醬等調料,香脆細膩,味道鮮美。油煎牡蠣是冬春季節的時令食品。春和金稱贊吃牡蠣炒,“連舌頭都卷進去了。”

2.凍筍,又名“凍土”,是廈門、晉江安海壹帶,尤其是安海鎮Xi岸村的著名小吃。龍海的“浮宮凍筍”也是眾所周知。它以生長在沙灘泥中俗稱“土筍”(約2寸長的星蟲,故又叫“海蚯蚓”)為主要原料,經粉碎、洗凈煮沸、煮熟冷卻後,放入小杯、杯中,凝固成膠體,再蘸以醬油、香醋、辣醬、花生醬、芥末、大蒜等調味料。它像瓊脂和琥珀壹樣清澈。清初,周亮公在福建為官時,在《肖敏集》中稱贊“竹筍”。第壹次看到“凍筍”的人,往往並不覺得好吃,嘗過之後也不忍心放棄筷子,甚至想過壹輩子。

3.手抓面漳州傳統民間小吃,也被閩南人稱為“豆幹面”或“五香面”。因用手抓食物而得名。主要成分是黃油粉。和面時加入適量的堿,搟成細面,煮熟,撈起搓圓待用。當地稱為“黃油粉”,每面重壹份半,稱為“壹份”或“兩份”。配料有兩種,壹種是用剛從油鍋裏出來的五香卷,壹種是用炒過的豆腐幹;調料有甜面醬、花生醬、芥末辣醬、蒜醋醬。吃的時候把炒好的豆腐幹放在黃油粉上,把各種醬料混合均勻,然後卷起來呈圓柱形送入口中,清香爽口,酸甜可口,油而不膩。

4.刀削面是漳州地區的著名風味。原本是端午節的食品,現在已經演變成了日常流行的小吃。它用肉絲、筍絲、雞蛋絲、香菇、魷魚、黃花菜等配料,煎好後用豬骨湯熬制,再加入適量味精、糖、鹽、土豆粉調成濃湯作為鹵汁,再將鹵汁澆在用堿洗去的面條上。最後配以辣椒、炒蒜丁、炒扁魚絲、香菜等調料。

5.深滬水灣是晉江和深滬的名吃,在泉州很有名。它的形狀有圓形、塊狀和魚形。精選上等魚肉,如鱔魚、臘魚等,魚肉切碎,土豆粉制成。色澤白亮,具有下鍋膨脹性強、質地堅韌、入口爽口的特點。加工方法與福州魚丸不同(水丸小而實,福州魚丸餡多),妙不可言。類似的小魚丸,閩南各地都可以品嘗到。

7.五香卷在漳州很有名。它是用半肥瘦豬肉條、蔥花、荸薺碎、蝦皮等原料,配以五香粉、白糖、蝦油,再與土豆粉、水混合攪拌成糊狀,再用豆腐包卷成直徑約1寸的圓條,放入熱油鍋中炸制而成。成品外脆內潤,香味濃郁,味道鮮美。除了小吃,還可以做宴會拼盤。

8.邦舍龜永春特產。用糯米、綠豆、糖等精心制作而成。,形似烏龜。中國人視龜為長壽的象征,在閩南語中,“老龜餃子”用來形容世故的人。因此,在永春,當家人或親戚超過50歲時,他們經常用竹葉蒸成的龜形年糕慶祝自己的長壽,並在餅面上雕刻龜甲圖案或“長壽”二字,後來用於婚禮儀式、祭祖和祭祀儀式。據說這種傳統美食的創始人是孫邦,孫邦的朋友兼學者封他為貴人。閩南人稱他為“舍人”的貴人,所以孫幫做的龜苓餅被稱為“榜上龜”。

9.嫩餅又叫“濕餅菜”和煎餅,類似春卷。是晉江、南安等地名點。它是用面粉做成圓形薄皮,用菜包好,卷成筒狀食用。餡料是用豆腐幹、豬肉、胡蘿蔔、菜花或包菜絲、豆芽、粉絲、蠔油等炒成的。,混合在壹個盤子裏。吃的時候在餅上塗上辣醬,撒上炸好的滸苔(壹種海藻)、花生粉等。,並用各種菜肴包好。關於這種蛋糕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釋:壹種是它是由鄭成功夫人創造的;據說是當年被元人劫掠的南方人。清明掃墓時,他做這個餅是為了寄托哀思,手裏拿著食物。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它是明代金門人蔡夫人所創。蔡是壹個清官。他被任命為雲貴、湖廣總督時,常常忙得廢寢忘食。蔡夫人於是用面包把菜包起來,讓丈夫壹手看公文,壹手吃煎餅,好讓他正確地幹活和吃飯。

10.燒臘水餃:水餃隨處可見,但閩南燒臘水餃風味獨特。用糯米浸泡,用豬油、酒、醬、醬油煮熟,再塞肉、香菇、蓮子、蝦米,用竹葉包裹,用豬骨湯慢燉三小時。吃的時候拌著蒜泥,汗液,辣椒醬。不油膩,很好吃。

165438+其中,平和溪周邊的“枕餅”由面粉、冬瓜條、麥芽糖、橘皮、豬油、洋蔥等制成。呈枕形,色微紅,質脆,封建時代曾作為貢品獻給朝廷。它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