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說喜不喜歡吃,都得吃”小侄子邊嚼青菜邊對我們解釋——他現在大口嚼著青菜同從前判若兩人。爸爸微笑點頭欣慰弟弟禦子有方,我則擔心他被逼著吃青菜會對消化不好。
侄子唇邊有片殷紅起皮,帶去醫院,醫生診斷是蔬菜水果吃少了。其實侄子水果吃得挺多,只是很少吃蔬菜,打那以後弟弟就督促侄子要多吃青菜。
每每全家聚餐,爸爸都感嘆女兒胃口好,僅不挑食這點就為女兒贏來不少稱贊。我從不逼孩子吃她不想吃的東西,寧可多花些心思,讓孩子喜歡上各種蔬菜。
因為腸胃是情緒化的器官, 神經內分泌系統支配了各種消化腺的分泌。人在愉快的情緒下進餐,會大量分泌消化液,使消化活動順利進行,從而有益於 健康 。在惡劣情緒下進餐,則可能導致消化功能降低,甚至發生紊亂。 因此與其等到生病再逼著孩子為治病而吃菜,不如讓孩子開心地吃青菜。
1.咀嚼能力較差
對於壹歲左右的孩子,大人會註意將青菜切成碎末給孩子吃,但2歲以後很多家庭為方便,不再給孩子單獨制作輔食,而是跟著大人壹起吃飯。
《0~3歲嬰幼兒養育全書》提到:2歲以後寶寶已經長出20顆乳牙,有了壹定的咀嚼能力,將蔬菜、肉類等食品切成細絲、小片或小丁即可。 對於剛剛2歲多的孩子,他們咀嚼能力遠不及大人,大片青菜他們不易嚼爛,吃起來費勁,孩子當然不願吃。
女兒特別喜歡喝菠菜土豆湯,將菠菜切成碎末撒在土豆湯裏,碧綠碧綠的,孩子很容易就能吃下好多蔬菜。同樣的,小油菜切成碎末用鹽殺下水後擠幹了過油炒,或者和芋泥壹起做成芋頭青菜羹,芹菜切成丁和花生胡蘿蔔涼拌,等等,這些菜大人吃起來舒服,孩子吃起來也容易嚼爛。
從小就留心,讓孩子吃青菜時體驗好,自然會喜歡吃青菜。
2.青菜炒久了看起來不好看
青菜剛出鍋和放了壹段時間之後品相上差別很大。 《幼兒心理學》中提到:幼兒對每個新事物的認識總是從感知覺開始的,因此人們通常稱感知是幼兒心靈的“門戶”,是幼兒認識的來源。 孩子對顏色敏感度很高,看起來翠綠新鮮的蔬菜,他們會更願意嘗試,已經氧化發黑了就不太想吃了。除了改善廚藝,家長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將青菜留在最後做,讓青菜最後出鍋,這樣開始吃飯時,青菜看起來還很新鮮,孩子自然願意多吃了。
3.被家長貼上“不愛吃青菜”的標簽
“亮亮他不愛吃青菜,從來就不怎麽吃”,“青菜難嚼,仔仔當然不喜歡吃了”,這都是身邊不愛吃青菜的家長掛在嘴邊的念叨,盡管希望孩子愛吃青菜,但他們不僅給孩子貼上了“不愛吃青菜”的標簽,還親自為孩子找到壹個合理的借口。最初孩子只是吃得少,結果就這麽輕易的被家長貼上了“不愛吃青菜”的標簽。
因為孩子對自我的評價來自他人,壹旦被貼上“不愛吃青菜”的標簽,孩子就會從言行上去符合家長的評價。其實青菜的種類很多,油菜菠菜空心菜,白菜莧菜烏塌菜,太多了,不要因為壹個時節孩子某幾種青菜吃得少,就說孩子不愛吃青菜,這樣下次看到別的“葉子菜”孩子為了符合家長對他的評價,也不願再嘗試了。
1.讓孩子壹起準備青菜
女兒從兩歲多就會跟我壹起摘芹菜葉子,雖然沒有大人做得利索,但是參與感會讓孩子更願意品嘗。而洗菜,孩子就更喜歡了,每次女兒洗菜都很開心。有時我甚至會留幾根芹菜給孩子自己切,每次自己切菜,到吃飯時女兒都會主動夾青菜吃,嘴裏嚷嚷著:“這是我剛剛切的。”如果孩子不夾的話,大人也可以夾壹片告訴孩子:“這是今天妳挑的青菜呢,要不要嘗嘗?”壹般孩子都會樂於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
2.換個做法孩子更願意嘗試
如果已經對孩子貼上“不愛吃青菜”的標簽,那就來替換壹下吧!下次做青菜,孩子說不喜歡,我們可以這樣說“看來炒菠菜不太合妳的胃口呀,下次我們試試涼拌菠菜吧!我在山西吃過壹次涼拌菠菜,可美味了,以後我學會了也做給妳嘗嘗吧”。
孩子的記憶力不如大人持久,利用孩子記憶短暫這壹特點,用“菜的某種做法不合孩子口味”替代“不愛吃青菜”,時間久了,孩子也就忘記了自己曾經“不愛吃青菜”。另壹方面同壹個菜換壹個做法,孩子就多了壹個嘗試的理由。當然家長不能只是說說而已,要真的變換做法。同壹個青菜有很多做法,切碎了可以做成煎餅,做羹湯,做小菜,撥爛子等等。給孩子變著花樣做青菜,也是給自己改善食譜嘛。
3.玩個角色扮演的 遊戲 吧
小孩三歲以後特別鐘愛角色扮演,今天假裝自己是青蛙,明天又成了小猴子,連帶著爸爸媽媽也成了猴爸爸猴媽媽,玩得不亦樂乎。在吃飯時充分利用這壹點,孩子就會開心地吃下青菜。
有時吃青菜,遇到比較大的青菜女兒就想挑出來,這時候我會用誇張的表情對女兒說道:“哇,妳已經長這麽大了,不是小寶寶了,大壹點的青菜也能嚼爛呢!用我們的臼齒使勁嚼壹嚼就可以喲!好像小斑馬吃草壹樣呢!”說完我還會夾壹口青菜誇張的嚼著,女兒會跟著我壹起嚼呀嚼,嚼爛咽下去後還會開心地對我說:“我剛才像斑馬壹樣嚼呀嚼,多嚼壹會就嚼爛咽下去了!”
這是因為 角色扮演的時候,孩子會接受自己的“設定”,然後來說相應的話、做出相應的行為。 當孩子進入“食草動物”的角色,就會努力吃青菜。
當孩子假扮小動物試過幾次,發現多嚼壹會就能嚼爛,以後也便不需要家長再這樣配合演戲了。
研究表明,挑食的父母往往也會養育出有相似習慣的孩子,孩子們會模仿父母吃飯的好惡。如果做父母的自己不愛吃青菜,孩子很可能也不愛吃青菜。希望孩子喜歡吃,就從父母自己開始做好榜樣吧。
好幾次青菜中有蒜泥,女兒都是撥開蒜泥夾菜,夾了幾次嫌麻煩,她便幹脆連青菜也不吃了。這種情況,家長下次改為用大片的蒜瓣炒青菜孩子就可能願意吃了。
只要家長多花壹點心思,讓孩子喜歡吃青菜也很容易,妳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