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文昌雞、椰子飯、清補涼……什麽才是真正的海南味道?

文昌雞、椰子飯、清補涼……什麽才是真正的海南味道?

1.城市的性格,味覺的記憶

海南島民的口味,就像養育了他們的大海壹樣包容。但對外地來客來說,想要吃壹口最正宗的海南風味,尋找正宗的瓊菜館可能是最慢的壹種方法。

吃海鮮是遊客來海南必打卡的壹個步驟,海島的每個城市都有壹條著名的海鮮街。但海鮮大排檔的霓虹燈熄滅以後,也許妳會驚奇地發現大排檔背後的招牌可能是“重慶食府”或者“川湘味道”。街上的東北菜館和川菜館比瓊菜館要多得多,多到在地的海南人都會戲稱三亞是“黑龍江省三亞市”。

想要吃到真正的海南味道,妳需要和島民壹樣,晚上八九點鐘穿著拖鞋,騎著小電驢出門晃晃。這時候夜市就慢慢地開始開張了。

南洋風格的騎樓老街裏,大紅燈籠高高掛,在人潮擁擠中捧上壹碗炒海螺,猛嗦壹口海的味道。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泰龍城裏,排隊最長的永遠是綠豆餅和鹵雞爪。避開人潮再往裏走走,才能吃到清涼解暑的雞屎藤粑仔。放下美食後,向巷子裏那尊金色的四面佛雙手合十,也許這就是對美食的熱愛與敬意。

南門小吃街,清補涼攤位壹個挨著壹個,“海大第壹家”、“海口第壹家”、“海南第壹家”,從起名的氣勢上就不想輸給任何人,味道自然也不會差,每家清補涼都有自己拿得出手的制勝壹招。

初嘗海南菜,吃慣了重口味的北方人大多會壹臉懵地懷疑自己的味覺。就像海南四大名菜中最有名的文昌雞,除了蘸料以外,雞肉本身是沒有味道的,還帶著沒有煮透的壹種半生不熟的陌生口感。

這樣的海南菜到底能用什麽詞概括呢?

曾經,我以為是海南菜的代名詞是——淡而無味。但在海南生活數年以後我才知道,海南的味道不是平淡,而是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饋贈給這座海島的自然味道。

最能代表海南的味道,應該是甜和香吧。

2.甜蜜蜜,冰鎮的甜蜜蜜

海南壹年十二個月有十壹個半月是酷暑,動壹動就汗如雨下。每次熱到茶飯不思的時候就會祈禱:要是能不吃飯只靠吸仙氣就能續命該多好啊。

拯救酷暑的,除了終極大殺器冰鎮西瓜之外,我想只有海南特產的各種冰鎮甜湯了吧。

(1)清補涼丨海口“夜市壹霸”

說清補涼是海南最有代表性的小吃,真的壹點都不為過。但初次來海南的人聽到這個名字都會奇怪地問壹句:啊?什麽清涼?清什麽涼?補什麽玩意兒?

清補涼這個叫法在廣東、廣西、香港、澳門都有,有些地方清補涼的做法是煲老火湯,而海南清補涼則屬於甜品。

海南清補涼以紅豆、綠豆、薏仁、龜苓膏、紅棗、西瓜、菠蘿等雜糧和水果作為底料,點睛之筆是壹定要來壹顆鵪鶉蛋,再加入糖水、椰奶或者冰沙,最後撒上壹把花生碎、葡萄幹或者椰子絲。

在海大南門小吃街,每家清補涼店主都愛說自己才是“第壹家”,但其實不論誰是“第壹家”,每個吃貨心裏都有自己最愛的壹家。

離開海島的時間久了,早已不記得哪壹家清補涼裏的鵪鶉蛋最新鮮、哪壹家老板放的西瓜丁比較多、哪壹家的椰奶最濃郁。但我總記得那時候那些下課後在南門吹牛的時光,點壹碗冰沙清補涼,只要沒吃完底料就找老板“無限續冰”,即使要壹直焦慮地抖腿趕蚊子,也願意在攤前坐上壹晚。

每個離開海島的遊子,最懷念的是清補涼,也是那段回不去的抖腿時光。

(2)甜薯奶丨吃到就是賺到

甜薯奶這個名字對外地人來說聽起來有點陌生,但是它絕對算是長期霸占海南小吃榜前幾名的頂級選手。

記得從前在海口生活的時候,晚上總喜歡去找賣甜品的老奶奶喝壹碗糖水,用甜味消除壹天的疲憊,然而每次奶奶都會告訴我:甜薯奶賣光了,地瓜粉也很甜的,來壹碗?

這句話聽了好多年,但每次下課都趕不上最後壹碗甜薯奶,到頭來也沒吃上幾口。可見甜薯奶在海南有多受歡迎。

甜薯奶很神奇,別看名字裏面有個“奶”字,它裏面只有甜薯沒有奶,奶白色其實來自於米。將甜薯糊和米漿攪拌均勻後下鍋,煮出壹鍋白玉般的胖丸子,最後再加上古早味紅糖和辛辣的生姜,品嘗甜辣混合的奇妙口感。

賣甜薯奶的小販們真正地活出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上磨粉漿,下午售賣,壹天就賣那麽些,絕不會多做。

島民偏愛甜薯奶這壹口甜,為了喝上壹碗能從海口各地專門尋去西廟之類的老街。但若沒趕上最後壹碗心裏倒也淡然,吃的就是隨心所欲,大不了改日再來。

(3)雞屎藤粑仔丨海南“土參”

看到“屎”這個字,壹般人都會望而卻步。敢把自己名字叫“屎”的食物,壹定是好吃到不怕遭人嫌。這道甜點,真的就叫“屎”,還是殺傷力超群的“雞屎”。

雞屎藤,是海南人的“土參”,它清熱解毒的功效,對生活在“水深火熱”的海南人民來說是最好的良藥。

在海南許多地方,產後的婦女會吃雞屎藤來滋補身體、清除暑氣。

瓊海美食的豐富程度絕對不輸海口,它擁有海南四大名菜之壹的加積鴨,有椰絲白粿卷,有塔洋白粑炒。但雞屎藤粑仔依然是瓊海人夜宵的主角。每年七月初壹到中元節前後,瓊海人都會特意去多吃點雞屎藤粑仔,既是消暑,也求解厄運。

3.海南飯,吃壹口自然的清香

壹碗普通的米飯有幾種吃法?海南人的答案可能是——無數種。

海南擁有著最獨特的物產資源。在海口隨處可見的椰子,僅僅過了瓊州海峽到廣東,就只見椰子樹沒有椰子水了。還有那滿大街的菠蘿、芒果、木瓜、榴蓮……當真是其他地方羨慕都羨慕不來的豐饒。

豐富的物產又給了海南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加入壹點海南人的巧思後,米飯,就不再是填飽肚子的壹碗大白米,壹口吃下去,唇齒間都會彌漫著屬於熱帶的迷人風情。

(1)椰子船丨至上的飽足

椰子是海南的代名詞。海南被稱為“椰島”,海口外號叫“椰城”,又有“海南椰子半文昌”的說法。整個海南,大大小小的道路上都種著椰子,隨處彌漫著椰香。愛吃天然味道的海南人,當然也不會浪費椰林的饋贈。

把浸泡好的糯米填入椰盅,再灌入白糖、鮮椰汁、鮮奶,最後用椰蓋封口小火慢燉,就成了壹盅晶瑩透明、狀如珍珠的椰子船。

糯米和椰子都屬於味甘性溫的滋補佳品,椰子船的甜不僅來自味覺的滿足,還有通體被滋潤的飽足。

(2)菠蘿飯丨最市井的“黑暗料理”

都說大學食堂是第九大菜系,食堂師傅特別愛用水果炒壹切,創造了諸如桃子燒豆腐、草莓炒肉段、西瓜炒蘋果之類的奇葩菜。菠蘿炒飯憑著“黑暗料理”的外表在武漢大學成了壹道網紅菜,想吃上壹口幾乎只能靠命運的安排。

但在盛產菠蘿的海口,菠蘿炒飯是街頭巷尾都有的市井小吃,想把水果的甜和水產的鮮壹口吃下,來海南才是妳最好的選擇。

肉丁、青豆和蝦仁的豐富營養,配上酸酸甜甜的菠蘿丁開胃下飯,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挑食了呢。

(3)竹筒飯丨鎖住山林的香

許多樹林茂密的山區都流行吃竹筒飯,竹筒既是鍋也是碗,應該能稱得上是物質匱乏時期最簡單易行、最滿足人心的食物了。

臺灣阿裏山地區的竹筒飯會用高麗菜或者山酥封口後炭烤,廣西竹筒飯會用竹葉塞好竹筒口,而四川人則愛用茶葉鎖住清香。

在三亞,體驗黎族風情必不可少的就是吃上壹口竹筒飯。

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海南黎族的竹筒飯會用香蕉葉封口,還會加入像山鷓鴣肉、山雞肉、山豬肉之類的野味,讓米飯中混入竹子和野味的清香。

(4)笠飯丨把吉祥編進飯裏

笠飯是文昌的特產。就像北方人包粽子壹樣,文昌人用露兜樹葉(也有說是椰子樹葉)編成方形或者鴨子形的“飯筒”,再將與鹽巴、大蒜攪拌過的糙米灌進“露兜飯筒”煮熟,糙米就同時擁有了蒜和露兜樹葉的香氣。

在海南,笠飯代表了親人之間的情誼,互送笠飯就是互送吉祥。

過去吃笠飯有講究,吃笠飯的時候忌諱切開或者剪開,只能用手慢慢解開,寓意把困住自己的事情壹壹解除。

普通的紅包裏塞錢,這文昌的“綠色紅包”裏,塞的是對親人的祝福與思念,用手搓揉進壹粒粒米裏、編織進每壹個飽滿的笠裏。也許解開笠飯的過程,也是體會親人心意的過程吧。

離開海島多年,關於舊日時光的記憶早已模糊得像是罩上了壹層霧氣。但唇齒間留下海島的味道卻始終難以抹去:海風的鹹腥,清補涼的甜蜜,椰子飯的清香……

海南味道的“清”和“甜”,這不止是海南的口味,而是海南人的性格融入到了美食中,形成專屬於海南的味覺記憶。

海南的市井氣始終是不變的,總是那麽平淡,卻有壹股深深的感染力。

在海南,不論上身穿什麽,只要不是正式場合,島民的腳上總是愛穿著拖鞋,隨意的混搭是海南街頭真正的時尚。沒事做的時候,去老爸茶館裏點壹壺茶,侃天侃地,指點江山,揮斥方穹。島民生活淡定,臺風來了就蹲在家裏鬥地主,臺風走了就像沒事壹樣上街買菜,大風的存在仿佛只是為島民做了個發型。

海南的味道,就像這座海島的生活壹樣,看似平平無奇卻總能嘗到壹絲甜意。不論多少年過去,離開海島的遊子都不會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