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自行車或步行代替開車行駛100公裏,可節油9升左右;乘坐公交車出行100公裏,而不是開車,可以節省5/6的燃油。以上述方式行駛200公裏,每人可減少汽油消耗量16.7升,相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6.8千克。
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雖然少生產1塑料袋只能節約約0.04 g標準煤,相應減少二氧化碳0.1 g,但由於塑料袋日消耗量巨大,如果我國塑料袋使用量減少10%,每年可節約約1.2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31萬噸。
3.不要使用壹次性筷子
中國是壹個人口大國,大量使用壹次性筷子會消耗大量的林業資源。如果我國壹次性筷子的使用量減少10%,每年可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3萬噸。
4.垃圾分類和處理
生活垃圾壹般可以分為四類:可回收垃圾、餐廚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垃圾分類的優點是減少土地占用,減少環境汙染,變廢為寶,具有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5.使用節水龍頭
使用感應節水龍頭比手動龍頭可節水30%左右,每戶可節約標準煤9.6公斤,減少二氧化碳24.8公斤。如果中國每年有200萬戶家庭在更換水龍頭時選擇節水型水龍頭,可節約2萬噸標準煤,減少5萬噸二氧化碳。
6.在盆裏用水清洗蔬菜
用盆洗菜代替直接洗菜,每戶每年可節水約1.64噸,同時減少等量汙水排放,相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0.74公斤。如果中國654.38+0.8億城鎮家庭這樣做,每年可節約565.438+0萬噸標準煤,減少654.38+0.34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7.合理使用冰箱
如果每天減少冰箱開啟時間3分鐘,1年可節約30度電,相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公斤;及時給冰箱除霜,每年可節電184度,相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77公斤。如果全國654.38+0.5億臺冰箱普遍采用這些措施,每年可節電73.8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08萬噸。
擴展數據:
中國環境保護的發展
中國的環境保護起步於五六十年代,起步於困難重重的七十年代,走上了正確的發展道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環境保護穩步發展。1979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使環境保護走上了法制化軌道,加速了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
1983年召開的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正式將環境保護確定為我國的壹項基本國策,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統壹”為指導方針,確定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汙染,誰治理”、“加強環境管理”三大環境保護政策。
“八五”期間,特別是1992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後,中國率先提出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首次明確提出改變傳統發展方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九五”期間,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務院發布《關於環境保護若幹問題的決定》,實施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和跨世紀綠色工程計劃。
“十五”期間,黨中央提出了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戰略思想。2002年,我國首部循環經濟立法《清潔生產促進法》頒布,標誌著我國汙染治理模式由末端治理向全過程控制轉變。
“十壹五”期間,國家進壹步加大了環境保護力度,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環境保護的進壹步發展。
參考資料:
人民網-如何從身邊做起綠色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