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至日是陽光直射向南傳播的極點。冬季至日上,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太陽最偏向北半球,太陽仰角最小。在北半球的所有地方,白天最短,夜晚最長。冬季的至日也是太陽直接返回北方的轉折點。過了這壹天,就要進行壹次“回頭”,太陽的直射點將從南回歸線(23° 26′s)開始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將逐日增多。冬天的至日標誌著寒冷季節的開始,所以人們開始數九來計算寒冷的天氣(民間諺語:“夏天的至日是三庚,冬天的至日為每個人數九)。
冬季至日的來源有兩種:壹種來自屠呦呦的測影理論,另壹種來自甘至立的理論。不過,冬季至日的習俗還挺多的,包括:九月驅寒,祭神祭祖,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送鞋帽,藏冬冰,吃餛飩,吃狗肉。我認為在冬天的至日有三個習俗值得壹提。讓我們壹起來看看:
第壹,?冬季至日的起源是什麽?
?1,冬季至日的由來:土貴的測影理論?
相傳中國中原在三千多年前就開始使用土規法測影,在世界上的位置是在河南洛邑測得的,定為土。周公確定的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壹個節氣是由標準海圖測繪確立的“冬季至日”,被認為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壹個。《土歸圖》方法的精髓是“樹長八尺,夏至日長五寸;在冬天的至日上,場景是壹英尺、三英尺和五英寸長,測量土壤的深度,陽光照耀,尋找地面,並測試四個小時。
冬季至日上,太陽中午高度最低,影子最長;從天文上看,由於太陽直射在冬季至日的地面上,到達壹年中的最南端,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太陽最偏向北半球,所以影子最長。夏季至日上,中午太陽高度最高,影子最短;因為夏季至日上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達到壹年中的最北端,所以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中國位於北半球,北回歸線穿過我國領土。夏季的至日上,沒有北回歸線的影子。經過長期反復觀察和記錄正午的日影,可以確定壹年中日影的最長和最短位置,從而建立冬季至日和夏季至日。
早在公元前20世紀,中國中原地區就開始使用“標準表”測量陰影。土規是壹種測量日影長度的工具。用“鬼表”測量影子,通過測量土規所顯示的影子的長度,可以得到冬季的至日。
?2、冬季至日的由來:余幹之說?
說起冬季至日的由來,就離不開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在古代,人們以北鬥七星為參照物,以鬥柄為壹年,結合旬、十二地支,將壹年分為24個節點,以反映“時間、氣候、物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這種紀年方式叫做幹支紀年,這24個節氣就是24個節氣。因此,冬季至日也應運而生。
在冬季的至日上,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北方,表示陰極陽光充足。因此,古人將這壹天視為冬季的壹個大節日,舉行祭神祭祖、聚會宴飲等活動,最終成為冬季至日的習俗。
幹支年,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止於嚴寒。西漢武帝時期,為了使二十四節氣更好地指導農業生產,這是漢武帝時期頒布的《太初歷》。在太初歷中,冬季至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壹個,也是壹年的開始。因此,在這壹天,人們會舉行盛大的儀式並放假,這就是所謂的“河東”。形成於陰陽歷。
300多年前,明末清初,人們以地球為觀測點,以春分為起點,計算太陽沿黃道自西向東運行的時間為壹年。同時,太陽繞黃道運行形成的圓被分成24等份,每15度為1等份,這是壹個節氣。當太陽在黃道坐標系中移動到270度時,就是冬季至日。這種紀年方式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陰歷,屬於陰陽合歷。在陰陽歷中,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止於嚴寒。
第二,?冬季至日習俗?
?1,冬季至日的習俗:喝羊肉湯?
據說在冬季至日吃羊肉的習俗始於漢代。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天的至日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特別好吃,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在冬季至日吃羊肉的習俗。這是冬季至日上吃羊肉湯的習俗,主要流傳於四川等地。如今,壹些地區仍保留著這種飲食習俗。每年冬天,四川至日都會迎來喝羊肉湯的高峰期。人們認為喝羊肉湯可以取暖,抵禦當地濕冷的環境。
在冬季的至日上,人們紛紛吃羊肉和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個好兆頭。現在在山東滕州,這壹天叫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羊肉之類的禮物,福酒大家都喝羊肉湯,對個人、長輩、家庭都是好兆頭。
事實上,在冬季至日喝羊肉湯的習俗已經傳承了幾千年,主要是因為羊肉湯的功效。冬季人體的陽氣藏於體內,容易手腳冰涼,血液循環不暢。羊肉甜而不膩,溫而不燥,具有補腎壯陽、溫中散寒、溫氣血、開胃健脾的功效。冬天吃羊肉既能禦寒,又能滋補身體,真是壹舉兩得的好事。吃羊肉的時候可以搭配涼性甘甜的蔬菜,可以起到降溫、解毒、去火的作用。羊肉和豆腐、蘿蔔也是很好的搭配,可以補充多種微量元素,還可以起到消積化滯、化痰清熱的作用。
另外,冬天的至日屬於新年,所以在這壹天,晚輩要給長輩,學生要給老師送去祝福,祭拜冬天的至日,準備的禮物包括羊肉。再加上冬天羊肉味道鮮美,而且羊肉是熱的,有滋補的作用,非常適合冬天吃。因此,自古以來就有在冬季至日喝羊肉湯的習俗,現在,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在冬季至日節氣期間,每個人都會喝壹碗熱騰騰的羊肉湯來慶祝冬季至日的到來。
?2、至日冬天的習俗:畫九幅畫?
所謂的圖九實際上是壹張計算冬季至日後春季溫暖日期的圖。明代《帝都風光略》載:“冬日至日上,畫壹枝梅花,八十瓣中壹枝。壹日染壹瓣,九九花瓣出,則春深,說九九消寒。”《九九寒圖》有三種圖案,分別是字、圓、梅花。
民間把冬天至日的意思稱為“過九”或“數九”,即從至日入冬之日起,每九天為壹個“九”,* * *分為九個“九”,* * * 9981天,81天後,便進入春天。經過冬天的至日,九九在全國各地都很受歡迎。全國各地的人們根據不同的氣候條件、地貌特點、農業物候和風俗習慣,編出了各種各樣的諺語和流暢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這句順口溜:1929不意外,3949在冰上,5969在河邊看楊柳,79河開,89鵝來,99加19,牛到處走。
在古代,進入九月初九之後,文人墨客還會搞壹些所謂的降溫活動,選壹個“九”天,逢九人飲酒,在餐桌上用九個盤子和碗,以得到九月初九降溫的意思。與此同時,在我國壹些地區,填寫“99-99”寒圖消遣的民俗也很盛行。99年寒圖通常是“庭前垂柳惜春風”的繁體字雙鉤紅毛筆字,每字九筆,* *八十壹筆。從冬天的至日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壹筆,每99個填壹個字,直到99年後春天返回地球,壹張99年的寒地浮雕圖才算完成。用來填充每天筆畫的顏色是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的,晴天就是紅色;陰為藍色;雨是綠色的;風是黃色的;雪落下來,填滿了白色。
?3、冬季至日的習俗:冬季至日鞋?
在冬季的至日節,民間還有贈送鞋子的習俗,這壹習俗有著非常古老的淵源。《中國古今筆記》說:“漢代有繡鴛鴦,昭帝命其姑姑去冬至日。”曹植的《冬至日獻襪鞋表》也有壹句“來年迎樣,長時慶。”
在冬季的至日節,人們會贈送鞋子,這壹習俗起源於古代,主要體現在兒童身上,希望兒童健康成長。以前主要是手工刺繡。作為送給男生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狗的形狀,繡花鞋也是猛獸。對於女生來說,帽子多做成鳳凰的形狀,鞋子上的刺繡多是花鳥。現在大部分都是從市場上購買,形式緊跟時代潮流。逢年過節,大人總喜歡順道來看看孩子,誇誇叔叔阿姨送的鞋帽。
《三國誌·至日上獻襪履表》中有壹句,《酉陽雜記》中記載“北朝女子常在至日上穿襪靴”。冬天的至日:“太陽生在下處,太陽永遠在天上,風景長久受祝福。至於壹億年”。因此,此前的冬季至日也被稱為“走龍節”。意思是太陽照在冬天的至日上,初生的陽氣開始從地面往上走,也就是從腳往上走,所以送壹雙鞋保護初生的陽氣,確保安全。俗話說,“冬天的至日陽光明媚,鞋子安全健康”,就是這個意思。
在冬季至日節期間,人們會吃許多傳統食物。有些地區會吃包子、年糕、年糕,這些都與當地的飲食習慣和風俗有關。事實上,不管妳吃什麽,每個人的初衷都是壹樣的,都是為了迎接冬季至日年的到來,慶祝新年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