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東北邊陲,大自然給予了特別的關註,有奔流的河流,有靜謐的濕地,還有江湖匯流形成的三江平原。水系發達,自然有豐富的水產品,尤其是魚類資源。據粗略統計,在黑龍江眾多的江河湖泊中,有食用價值、產量大的魚類多達50種。當然,沒有人能壹下子記住這麽多名字,於是當地人用最簡單的方式編了壹首最美味最喜歡吃的魚的順口溜,叫做“三花五風流十八子”
用“花”、“羅”代替“子”來指稱魚名,還是有壹定的解釋的。比如其中的三種:鰲甲花、鯿魚花、鯿魚花,分別指的是鱖魚(桂、通桂)魚、花骨、鯿魚。
鱖魚的代表菜是蘇浜菜的經典糖醋鱖魚和徽菜的臭鱖魚。花魚骨頭很粗,刺也少。清蒸紅燒都好吃,是極佳的食用淡水魚。鯽魚花。鯿魚是壹大類魚的統稱,包括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鯿魚(fáng)和原產於梁紫湖的鯿魚(著名的武昌魚)。
根據以上信息,我們可以看到,這三種魚味道鮮美,是主要食用魚類之壹,在幾大菜系中都可以找到,當之無愧。五羅有什麽意思?
五行中的哲羅和法羅指的是哲羅魚和三角龍。這兩種魚分布很廣,全國大部分地區都能找到。至於蓍草、羅虎、銅鑼,都是東北盆地的小魚,堪稱水中珍品,精致可口,而且它們還有壹個特點,就是繁殖快。漢字“羅”正好有傳播的意思,這五種列為五羅是合適的。
關於十八子,個人認為這裏的“十八”字是形容詞,不是數詞,是對東北很多不同種類魚的統稱,但不是主要的魚,因為很少有人能將十八子與各種學名壹壹對應,很多都有不同的版本。但其中有些還是能找出對應的魚,比如島是白魚,七裏浮是鱘魚,嘎亞子是黃鱔(S m 4 ng),草根是草魚,鯉魚展肌是鯉魚,鮎魚球是鯰魚,黑魚棒是黑魚。
看多了,妳會發現,這些魚的名字,壹旦加上“子”、“拐子”或者“秋子”,就很接地氣的帶著東北方言,讓土生土長的人覺得親切,甚至勾起壹種藏在心裏的食欲。
相傳是人類的始祖伏發明了漁網,並傳授給遠古祖先捕魚的技藝。根據吉林省永吉縣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古發現,有骨鉤和網墜,說明在古代,東北地區的人們已經使用原始的漁具捕魚。
宋朝時,興盛壹時的契丹人聚集在松花江冰面上,以打洞捕魚為樂。如果這個時候正好有客人到來,契丹人會把客人的帳篷放在冰上,在帳篷裏用鐵把冰打薄,主人會陪客人看魚在冰下的水裏遊來遊去,取樂。到吃的時候,再破冰,讓魚跳出冰,現在就吃。這魚嘗起來非常美味。
清朝時,清朝皇室在吉林設立了“祭祀烏拉”,負責監督采集、捕捉河蛙、珍珠、珍貴魚類等作為貢品獻給皇室。到了近代,東北的捕魚業已經成為當地著名的特色,比如每年的查幹湖冬捕,就帶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到此壹遊,品嘗地道美味的魚。
所以在東北,壹定要吃魚,健康又養生,尤其是在這個北京南下桑拿天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