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栽培特點及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牛蒡根莖壹般直徑3-4厘米,長70-100厘米。肉呈灰白色,植株粗壯。抽薹後,株高為150-180 cm。
從開花到種子成熟30-40天,千粒重12-14g,發芽期3-5年。
1.溫度:牛蒡喜溫,喜熱,喜冷。種子萌發的最適溫度為20-25℃,生長的最適溫度也是20-25℃。地上部分耐寒性較弱,植株在3℃以下死亡,而根系能承受-20℃的低溫。冬梢枯死後,以直根越冬,第二年再次萌發生長。牛蒡屬於綠色春化類型。當根莖大於3-9 cm時,能感受到低溫的影響。可在5℃左右的低溫下累積1400小時以上,再給予12-13小時的長日照,可促進花芽分化和抽薹。因此,秋季播種不宜過早,以防根莖過大而春化。
2.光照:牛蒡是喜溫植物,在有光的情況下能促進發芽。植株在強光和長日照下發育良好,肉質根膨大迅速充分。
3.對土壤條件的要求:牛蒡因其根深對土壤要求嚴格,要求土壤深度壹米以內的沙質壤土為好,否則枝條多,質量等級差,土壤多沙,根系易空心,不適合水肥養護;牛蒡根在生長過程中,如果在大雨中被淹兩天以上,就容易腐爛。要求土壤肥力肥沃,土壤有機質2%以上(即畝產小麥400公斤左右的土壤肥力)。
二、播種季節、播種量和株距:
牛蒡壹年可播種兩次,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覆膜),秋季65438+10月至165438+10月收獲;9月下旬至6月中旬秋播65438也要覆膜,越冬期間以小拱棚覆膜為好。每畝用4粒左右,行距90厘米,株距7-10厘米,每畝9000-10000苗。
3、浸種催芽:
將種子用清水浸泡,去除谷殼,將種子浸泡12-24小時,在25℃下放置兩天,然後立即播種,播種後7天左右出土。
第四,施底肥,開溝起壟種植:
每畝需優質粗肥2000公斤,腐熟雞糞(發酵)2立方,二銨25公斤,硫酸鉀10公斤,硫酸亞鐵5公斤,辛硫磷0.5公斤。以上細肥在開溝前沿開溝線撒施,農藥與水混合形成毒土,撒在播種溝內。開溝前給地面澆壹次水,保證開溝時土壤不會幹。種植牛蒡,首先用開溝器挖深90-100 cm的溝。開溝後自然形成土埂,高約25厘米,每隔90厘米挖壹條溝。用腳踩在田埂兩側,用腳輕踩田埂頂部,用鐵耙鏟平。然後用小鎬在壟上開壹條5-7厘米深的小溝和壹個4-5厘米深的穴進行播種,每個穴點壹粒,溝內壹畝地撒上幼苗生長因子7。
包好,蓋上1-2cm,開始蓋塑料薄膜。
動詞 (verb的縮寫)現場管理:
1.用塑料薄膜覆蓋,種子出土後及時破膜。
2.牛蒡苗不耐旱,要澆水,尤其是春天要保持土壤濕潤。
3及時間隔定苗,每穴留1株。點與點之間的距離為8-10厘米。
4.苗期噴施壹次甲基硫菌靈和綠豐95的混合液,防止死苗,促進生長。
5.如果是秋季播種,在6月中旬5438+065438+10月搭建小拱棚時,可在壟上撒少量毒餌,防止蟲咬。
6、10月下旬165438+冬水。
7.春季牛蒡長出新葉時,及時清除枯葉。
8.春季牛蒡長出4-5片新葉後,開始追肥澆水,在植株旁開壹條小溝,每畝追肥尿素10 kg。
9.秋播牛蒡越冬後,4月20日前註意小拱棚降溫,4月25日後拆除小拱棚。
10,牛蒡春季直接種植,在生長過程中,要防止夏季大雨填溝,安排雨水排水。
11,及時防治病蟲害,病害以立枯病為主,用多菌靈、甲基硫菌靈、代森錳鋅等殺菌劑。發現粉銹寧對白粉病有控制作用;蟲害防治主要以蚜蟲防治為主,可使用氧樂果或無公害農藥。
12,適時收割,收割前,除去地上的莖葉,沿牛蒡壹側開壹條小溝,用大水沿填滿犁溝,人工拔出。起鉆後應及時進行分級、裝訂和整理。6.牛蒡的營養價值和藥理作用;
牛蒡營養豐富。吃牛蒡有促進血液循環、防治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疾病、預防中風、降低血糖的作用。此外,還具有滋陰壯陽、健胃祛病、養顏美容的功效。
六、牛蒡的新鮮食用方法:
首先,用水沖洗牛蒡根,去除外面粗糙的薄皮,然後做不同的事情:
1.牛蒡切成片或小塊和肉壹起燉,或切成片和肉壹起炒。
2.把牛蒡切成細絲,用開水燙壹下,做成涼拌菜。
3.將牛蒡切成細絲,用清水沖洗幹凈,用油幹炒,變黃時取出,加少許糖或炒芝麻。
七、牛蒡加工:
1,牛蒡飲料
2.牛蒡酒
3.牛蒡茶
4、牛蒡菜,即有缺陷或較細的根腌制。